放大圖片
■女性歷史往往被忽視。
自古以來,不論編年與斷代歷史,都是「男人世界」,甚麼治亂興衰都是男性主導的故事,有關戰爭歷史多以男性為主,但女性其實亦是時代過客,但其經歷及思想卻遭忽視,近年便有思潮鼓勵透過口述歷史,保留女性在時代中的活動蹤跡。口述歷史的好處,就是能深入被訪者的內心世界,讓對方從個人角度和經歷,說出有血有肉的歷史故事,對於重構女性歷史及女性受訪者,口述歷史便比傳統的文本研究優勝。
近年,本港婦女協進會便先後推出為女性歷史而設的口述歷史計劃,當中一個計劃成果便結集成《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一書,書中作者是11位60至100歲的婆婆,親述個人見證二戰期間的歷史。她們當中,當年有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貧窮,在同一個時代、11個不同遭遇,便重構出一段具立體感的歷史片斷。她們最大共通點,便是同樣經歷「盲婚啞嫁」,未滿廿歲便被安排出嫁,面對高夭折率、子女賣給別人的骨肉分離,這便解釋許多40年代出生人士,對父母的疏離和怨恨。
協進會及後的《16+─少女口述歷史》計劃,便選擇了一批「不尋常」對象,就是香港新一代「十八廿二」的少女。各人未歷風雨,人生路還剛剛開始,何來說歷史?其實,在新派歷史學家眼中,放寬對歷史研究的規範,當代少女們經驗五花八門、不少更「人細鬼大」,許多在人生短短廿年已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見證了21世紀。
在台灣,口述歷史已被視為嚴謹的歷史素材。輔仁大學歷史系的王芝芝教授,便推出《傾聽她們的聲音》口述歷史項目。「口述歷史是一種專門行業,有它的專業倫理、規則與方法。」王芝芝教授指,口述歷史是一種訪問者與受訪者的一種記憶拔河賽,女性對環境獨有的敏銳和待人的同理心,能夠填補傳統文本的粗疏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