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全民口述 保存社會真面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觀塘風物誌》的封面。

 雖然口述歷史功能甚廣,但要建構一個城市的歷史,便需要市民坐言起行。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所委託的研究小組,快將公布一份約1,400幢文物建築的完整古蹟名單,有關建築各有不同的歷史、建築、組合社會和地區價值,雖然大部分的建築部件已被保留,但其原功能、發展、社會地位等都十分零碎,要重構它們最原本的「真面目」,口述歷史反而能大派用場,推行全民口述大行動便是時機。

 古蹟辦發言人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近年全球趨勢關注歷史建築物背後「非物質」元素,除了完整保留其外觀外,還會注意它多年給予附近居民的感覺、背後的傳統和文化。建築物只是歷史上的一個硬件,落成以來圍繞它發生的事情才有價值,因為有人才有歷史。名單公布後,古蹟辦希望社會能關注歷史古蹟,可以藉著口述歷史替古建築注入軟件,豐富建築物的內涵。

齊憶當初 口述觀塘700年

 去年,便有人率先為觀塘區推行口述歷史運動。觀塘區有700餘年歷史,區內還保留了茶果嶺天后廟、魔鬼山炮台及鯉魚門許願樹等文物古蹟。曾為本港各區編纂《風物志》的中學校長梁炳華博士,去年尾便以口述歷史方法完成了《觀塘風物志》,回顧觀塘自南宋至今的滄桑變化,近代的資訊大部分是由街坊以口述親自提供。(如對《觀塘風物志》有興趣,可瀏覽其網上版:http://www.kwuntong.org.hk/tc_ktbook.htm)

 梁炳華博士是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的創辦人,執教歷史也超過20多年。為了編撰《觀塘風物志》,他花了約2年時間,訪問了逾百人,內容包括記錄觀塘如何由漁村演變成工業區,由老街坊親自憶述雞寮、秀茂坪的「618」山泥傾瀉等事件。受訪者包括了見證70年代工業興旺的廠巴司機、世代居於鯉魚門的家族後人以及茶果嶺村長講述半世紀的所見所聞。

 梁炳華表示,區內居民守望相助共渡時艱,這份情懷和社區歸屬感令人印象難忘。觀塘區於1972年的山泥傾瀉,當年有居民組織了自願性互助團體,當年欠缺娛樂設施,居民生活圈子集中在區內,居民的回憶便是極龐大的歷史資訊館,但市區重建計劃開展後,居民遷離便再難以進行同類口述歷史訪問。如果,日後的口述歷史運動由區內學生或居民擔任訪問員,利用各人的社區經驗和感情,效果便更加理想了。

 一直以來,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許多工作坊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早於1992年便開始舉辦校際香港歷史研究報告比賽,同學有機會通過蒐集、分析資料及撰寫報告,掌握到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包括口述歷史訓練。目前,本港其實已有許多經過訓練的訪問員,但要尋找更多「香港故事」,便需要更多市民願意參與,憶述當年今日。

相關新聞
重組香港回憶 全民「出口術」 (2009-01-08) (圖)
歷史可筆記 也可口述 (2009-01-08) (圖)
雖靠把口 不可亂來 (2009-01-08) (圖)
又喊又笑 女性故事逐個講 (2009-01-08) (圖)
全民口述 保存社會真面目 (2009-01-08) (圖)
另類思考—口述歷史須善用 (2009-01-08)
後記 (2009-01-08) (圖)
化解屏風樓 讓風繼續吹 建築大計洞中尋 (2009-01-05) (圖)
第一風洞科大創建 (2009-01-05) (圖)
風洞吹出神奇泳衣 (2009-01-05) (圖)
環宇新角度:第二代生物燃料成功在望 (2009-01-05) (圖)
新年找新出路 重看天人關係 (2009-01-01) (圖)
走向野性的哲學家 (2009-01-01) (圖)
重新思考:物競天擇是真理? (2009-01-01) (圖)
過度污染破壞天人關係 (2009-01-01) (圖)
人類衝突愈來愈激烈 (2009-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