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出生率急降,日本政府千方百計鼓勵國民生育。
「馬爾薩斯人口論」是在1798年由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他指出人口增長是按幾何級數進行,而生產增長則是按算術級數進行的。因此,生產增長愈來愈落後於人口增長;為了限制人口增長,疾病、戰爭、災荒等也屬於合理手段,即積極抑制。後來,他又提倡道德抑制手段,即節制生育。
與馬爾薩斯持相同觀點的學者被稱為「新馬爾薩斯主義者」,他們認為人口壓力造成的災難嚴重程度連馬爾薩斯本人也意料不到,指出人口問題的解決取決於強而有力的控制人口政策和其他有關措施。
「適度人口論」是19世紀末英國學者坎南所提倡。該理論認為人口不足,勞動力和生產專業化發展也出現困難,社會不可能因為合理分工而獲得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若人口過剩則會對資源壓力大,人均收入下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適度人口是較為理想的人口規模。適度人口並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不同的人口學家根據不同的標準會得到截然不同的適度人口數字。如「人口控制論」創始人宋健認為中國的適度人口應是7億左右。經濟學家胡鞍鋼從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結構等角度探討了中國適度人口目標,2000年應為10億左右,2020年應為11.5億,2050年應為13.8億。
「人口循環論」又稱「人口過渡論」或「人口轉換論」,在1929年由桑普森提出。該理論指出人口自然增長是由死亡率和出生率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口增長的一般過程分人口低增長、人口膨脹、人口控制3個階段。中世紀以前,人口出生率很高,但當時生產力水平低,抗衡自然的能力不高,災害、瘟疫、戰爭令人口死亡率很高,結果人口增長率低。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迅速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迅速增長。隨著現代化所帶來的社會觀念改變,人口出生率相應下降,與第一階段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被稱為人口迴圈。
「新人口論」是由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1957年6月召開的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來。他主張保留人多的好處,去掉人多的壞處。方法是提高人口品質,控制人口數量。為提高人口的素質,主要是通過提高知識水平。為控制人口數量,第一步是靠宣傳,破除早生貴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思想。第二步是修改婚姻法,實行晚婚,倡議男子25歲,女子23歲結婚比較合適。第三步是實行經濟措施,少生孩子的有獎,生3個孩子的徵稅,生4個孩子的徵重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