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聖誕,義工聖誕老人及狗醫生與患病兒童共度佳節。 資料圖片
郭麗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駐校社工
在電視廣告中聽到「投資時間做義工,為你帶來更大的回報」,亦有人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以這些說話推動很多人去參與義務工作。做義工給人的感覺好像要付出時間、精神及力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但其實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得到的往往比付出的更多。
真實經歷 學到接納欣賞他人
在工作上經常帶領年輕人做義工,所接觸的年輕人會懷著不同的動機而來,包括想提升自信、學習籌劃活動的技巧、認識多些朋友、改善自己的待人態度、為別人帶來歡笑、幫助有需要的人等等……在服務的過程中,喜見年輕人可以透過與其他組員,以及服務受眾的互動,更了解自己及其他有需要人士的生活狀況。例如有一位義工過往非常自我中心,總會堅持自己是對的,與其他組員一起吃東西時,更會搶吃自己喜歡的食物,不理會其他人。參與了一年的義工服務後,他感受到組員對他的關心,使他醒覺到自己的行為自私,現在變得更願意為他人設想。
好人有好報
記得有一次,我帶領義工服務智障人士宿舍的舍友,初時有些組員有點害怕,沒信心去主動接觸他們。後來大家一起製作曲奇餅,更在烘焙過程中參與天才表演,智障人士的歌喉令義工們大為讚嘆。其中一位舍友唱的一首《上海灘》更獲全場歡呼及熱烈掌聲,大家彼此之間的隔膜就在那一刻融化了。活動過後,義工們表示不但不再害怕智障人士,而且想再次服務他們。對服務者來說,一次真實的經歷,能具體地讓他們學到接納別人、欣賞別人。
義工小組成員本身互不相識,但他們在服務時互相幫助、一同經歷及克服過程中的困難、一同分享當中的笑料和成果、一同感受幫助別人的滿足感及完成工作的成功感。在放學的時候,這一群來自不同班級的朋友往往會在小食部等候大家一同回家。做義工,還可以得到一份友誼。
中國人有句俗語「施恩莫望報」。懷著不計較付出的心去幫助有需要人士,最後得著的會是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當大家好好運用自己擁有的時間、精神及力量去祝福其他人,上天亦會多加福氣給願意愛護他人的人,因為「好人有好報」。
如對此文有任何查詢,請電郵至 tswit@elchk.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