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返鄉農民工 路在何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數以萬計的返鄉的農民工極需培訓、就業及創業等等的支援。

洪巧俊

 牛年正月初七,新世紀以來第六個扶持「三農」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全文向社會公佈。當日,也就是內地春節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就「一號文件」的出台召開新聞吹風會,引導輿論對該文件精神作進一步解讀和解析,以求引起全社會對「三農」問題更為廣泛的關注和理解。尤其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到的,一億三千萬外出農民工中,有15.3%的農民工現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按照15.3%這個數量推算一億三千萬外出農民工大約有兩千萬的農民工失業返鄉。這個「2000萬失業農民工」一出,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如今,春節已過,那些返鄉回家的農民工還會回城市嗎?回到城市還能找到工作嗎?如果不能,是重新回到那塊土地,還是繼續留在城市裡?不管作出哪種選擇,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文化「斷層」 就業更難

 有一位農民企業家對我說,不要把農民工返鄉潮說得那麼可怕,年輕、有知識、有智慧、見多識廣的農民工返鄉,對農村發展是一次大機遇,他們把城市建設美了,卻荒涼了自己的家鄉,也該回來發展自己的家鄉了。他的話不能說不對,中國把大量的資金用在城市建設上,而忽視了鄉村建設,城市是日新月異,而相當一部分鄉村舊貌依然。年輕有為的農民都跑了,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鄉村能不敗落嗎?儘管如今的鄉村不再是過去那種信息閉塞的地方,電視、手機早已進入鄉村,但鄉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鄉村的環境與城市的環境(這個環境不僅僅是衛生、飲水,它包括人文、社會、就業等)都存在相當的差距。鄉村的敗落,還能留住這些已在城市生活慣了的農民工嗎?

 仔細品味這位農民企業家的話,發現他的話是有前提的,年輕、有知識、有智慧、見多識廣的農民工回鄉發展有機遇,但真正具備「有知識、有智慧」的農民工又有多少?不具備這些條件的農民工應該說是大多數。我曾多次調查農村青年文化結構,如今高中畢業的農村青年是鳳毛麟角。原因是讀了高中的幾乎都上大學去了,沒有讀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我國農村悄然形成一個「斷層」,這個「斷層」凸顯的是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急下。過去農民文化水平高的大都有高中文化,他們是農村科學種田致富的頂樑柱,如今年輕的農民文化水平高的卻只有初中文化,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農村孩子達到初中文化程度的也越來越少。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說過,目前在我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佔4.2億人。

 近九成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低下,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技術的快速推廣,也影響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的進程。這個「斷層」的形成,勢必影響新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事實上,這次真正受金融危機波及的卻不是年輕、有知識、有智慧、有技術的農民工,而是那些缺乏知識,沒技術的農民工。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今的年輕人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少了刻苦自學的精神,他們大多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不願讀書、不願學技術,初中文化多年後仍是那個水平,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即使種田也學習。

城鄉有別 適應不易

 農民工返鄉,如果一年半載不能就業,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可以說,當今的第二、三代農民工整體生存能力要比第一代農民工弱,這是因為第二、三代農民工缺乏第一代農民工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進城能打工,回鄉能種地,我把他們稱做「兩棲工」。而第三代農民工比第二代農民工更不適應在農村,他們寧可在城市漂,也不願回到鄉村。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三代返城農民工找工心態的文章,作者以年代來劃分三代農民工,60年代於第一代,70年代第二代,80年代第三代。這種劃分我也比較贊同。第一代農民工不僅能種地,而且是「城裡沒有我吃不了的苦」;第二代農民工,不少也能種地,但他們認為「待在城市總比回農村強」;第三代農民工,大多不會種地,不要說會使用犁、耙、風車這些農具,就是農具的名稱有的也說不上。他們懂得的農事,可能要比我們童年還少,因為他們不少是跟著父母在城市長大的。小的時候我們知道風車是來「辨別」稻穀飽滿和乾癟的,但不知道「風藏在風車的肚子裡」,所以他們只能留在城市做「漂的一代」。

 這裡著重講第三代農民工。第三代農民工在城市裡生活了多年,他們新的觀念將與父輩的傳統觀念發生衝突,這種衝突,首先會對家庭構成不和諧。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家庭不和諧,顯然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當年,他們的父輩懷著希冀和憧憬背井離鄉,到城裡去,去掙錢,去見世面。他們驚喜、困惑、失落、迷惘,幾番心靈折磨下來,小有成就者,在城市站穩了腳跟,而那些兩手空空的就重新回到鄉村,仍可扶犁打耙,餓不了肚子,靠幾畝責任田養家餬口。而第三代農民工有的從小跟著父母在城市長大,有的甚至在城裡出生,而那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一出學校就走上了打工路,小的時候讀書,長大了到城市打工去了。可以說,第三代農民工大都欠缺種田的本領。

 對大多數第一代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對於第三代農民工來說,他們嚮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再說,城市的法制與文明都遠離鄉村,城市的處境要比在他們本土的鄉間、村頭優越得多。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農民願意離鄉別井到城市來謀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但他們的思想觀念早已被城市同化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亦已與第一代農民工大相徑庭。其中的一個重要分別,就是第三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要遠遠大於對農村的認同,在他們的心裡已經感到了一種落差,一種鄉村與城市的落差。當今面對他們的現實情況卻是:退回農村,做不了合格的農民;融入城市,很難逾越橫鋛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牆。

保障權利 維護穩定

 當前,面臨農民工最大問題是:如果城裡不能就業,他們長期窩在鄉村,加上沒有信仰,農村賭博之風猖獗,他們就會加入賭博的隊伍中去,損害社會穩定是不容置疑的。其實許多農民工羨慕城裡人的生活,他們有的拚命工作就是為了躋身於這種生活,在他們的心裡有一種很大的落差,如今他們想去努力工作,連努力的地方都沒有,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誤入歧途的。

 「打工無前途,回鄉無意思」這句話多少代表了農民工的心聲。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民收入的減少,由於農民工沒有失業保險,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都沒有。雖然大部分農民工在家鄉短期內他們的基本生計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是如果較長時期內經濟和社會狀況沒有得到改觀的話,對輸出地的社會穩定和發展可能將是一種挑戰。

 「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迄今來自中國政府的對農民工的最精確的定位;但僅僅是有最精確的定位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應是如何讓他們獲得城市的平等待遇,這比在城市生存更重要。這就要政府構建覆蓋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他們享受與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利;從制度上落實農村流動人口的基本就業權利,建立統一的、完善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2009年一號文件中規定,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解決養老保險關係跨社保統籌地區轉移接續問題。這說明中央已在著手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當前要解決好農民工出路問題,希望更多的企業要有奉獻精神,擔當起社會責任,多吸收農民工就業。政府和企業有責任、有義務關心和幫助第二代農民工,為他們提供就業,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相關新聞
百家廊‧返鄉農民工 路在何方? (2009-02-11) (圖)
生活語絲‧個人照相簿 (2009-02-11)
思旋天地‧牛轉乾坤 (2009-02-11)
娛視觀‧港鐵自爆家醜之謎 (2009-02-11)
琴台客聚‧笑傲江湖梁羽生 (2009-02-11)
翠袖乾坤‧拉姑柏芝婆媳和睦 (2009-02-11)
路地觀察‧池袋的兩面性 (2009-02-11)
百家廊:變了味的「送年禮」 (2009-02-10) (圖)
琴台客聚:老子如是說 (2009-02-10)
翠袖乾坤:《海角八號》 (2009-02-10)
一家之言:愛定你 (2009-02-10)
思旋天地:春意吹入門 (2009-02-10)
海闊天空:奧巴馬眼中無佛? (2009-02-10)
杜亦有道:近於斷流 (2009-02-10)
百家廊:元宵:中國人的狂歡節 (2009-02-09) (圖)
琴台客聚:劉備之妻 (2009-02-09)
翠袖乾坤:樂觀振作足以抗癌 (2009-02-09)
太極人生:形實相配 (2009-02-09)
生活語絲:過度包裝 (2009-02-09)
思旋天地:牛馬精神 (2009-02-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