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地捫,坐在馬車上的侗族姑娘。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陳煒楨

 傳統的博物館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地方,內裡收藏的無不是價值不菲的珍寶,有的是皇室貴族的遺物,有的是大藝術家的作品,而那些屬於老百姓的、充滿生命力的東西,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絕跡於富麗堂皇的展廳,到底這些民間東西的價值何在呢?為甚麼它們只存活於沒有圍場的博物館呢?

 沒有圍場的博物館,顧名思義,是一種和社區有關的博物館形態,即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最早起源於法國,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九次大會,第一次提出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之後世界上誕生了以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對傳統博物館的反叛,它已經不是一座公共建築的博物館概念,而是一個擁有獨特文化的社區,是一個沒有圍牆的、不斷變動中的博物館形態。生態博物館關注的是自然與人的和諧,活態文化的保育與傳承,居民對文化的意識、文化自豪感和社區經濟的發展。」李偉杰先生說。

 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創辦人李偉杰先生及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秘書長任和昕先生,就中國貴州侗族生態博物館為實例,說明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中國大陸是如何實踐。

 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一個非政府性質的文化研究與旅遊發展專業工作機構,致力於中國西部地區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的搶救與保護,協助地方政府發展生態旅遊。工作室積極回應聯合國保護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合理發展生態旅遊的倡議,以保護文化和自然生態為宗旨,探索符合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保護原則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

生態博物館在中國的探索與實踐

 從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間,中國和挪威合作發展一個跨地域的項目,就此展開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的實踐與探索。挪威國王與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簽定了條約,在中國建設4個生態博物館,經過專家實地考察以後,無獨有偶,4個生態博館的選址全在貴州,分別是梭戛苗族、鎮山布衣族、隆里明代軍屯、堂安侗族等地。

 任和昕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貴州人,以前當過傳媒人,他對貴州的地理環境十分熟悉,並對省內的4個生態博物館作了以下深入淺出的介紹。

 梭戛苗族的生態博物館,位於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戛苗族彝族鄉內的隴戛寨。這是中國首個生態博物館,1995年由中國和挪威合建,由12個民族村組成,方圓120多平方公里。村寨仍以男耕女織維持生計,梭戛苗族沒有文字,族人都以刻竹記事,他們還有獨特的音樂、舞蹈、婚嫁、喪葬、祭祀儀式等,隴戛寨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藏品,村民們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和穿戴裝飾等,本身就是一種陳列;唯一像傳統博物館的,就是寨子裡的一個簡易資料資訊中心。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則位於貴州貴陽市的鎮山村,那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民居以石板房,木構架、木裝修為主,而且是依山而建,石巷道通至各戶,鱗次櫛比,形成層次豐富的建築空間。此外,亦沉澱了各種形式的歌舞、節慶、樂器、服飾等少數民族文化。

 隆里明代軍屯生態博物館是一座有600多年歷史的軍事城堡,位於貴州錦屏縣隆里古城,而隆里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後幾經修築,至今仍保存著明清時期規劃佈局的風貌。「貴州是中國最後建省的省份,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因為當時明太祖欲攻打西南,基於軍事及地理因素,則建貴州省,以其作進兵西南的跳板。把廣西、雲南、四川、湖南等地的邊區組合,就成了貴州省。省內土地貧瘠,且被群山連綿環抱,對外交通不便,再加上少數民族與外人甚少來往,故貴州省內保存了很多歷史文化的遺跡。」李偉杰先生補充。

 堂安侗族生態博館位於貴州黎平縣肇興鄉的堂安村。堂安侗寨坐落在半山腰上,四處峰巒疊嶂,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再加上梯田層疊,更顯井然有序。寨裡的鼓樓、戲台、吊腳樓、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飾等,均保持著原始的風味。堂安侗寨已歷700多個春秋,寨裡有180多戶人家,散發著一種古樸濃郁的侗族風情。

 任先生總結,「生態博物館每天都在變動,我們要如何保留、傳承和推廣它,實際上是困難重重的。」

破除將文物、文化凍結的觀念

 生態博物館以保存地區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為主軸,並且與近年大力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互相對應,由於這些生態博物館是由政府和專家學者主導,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運作方式。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上,大多數原生態社區的發展水準都比較落後,在社會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是一個很需要關注的問題。再加上山地居民沒有知識,不只沒有管治的理念,連甚麼是生態博物館也不曾聽聞,這和歐美生態博物館的由下而上、由民眾自發的運作模式背道而馳。

 李先生對搶救和保護民間生態一直身體力行,要在內地發展文化生態的保育,他有一翻體會。「當我們做一個政府項目,與當地的官員有非常多的接觸,據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官員不能理解甚麼是生態博物館,他們第一想到的都離不開如何發展旅遊?甚麼時候蓋酒店?收費如何?怎麼帶遊客過來?這些都是很短視的行為。」旅遊開發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須慎重,不然商業味過濃,就會加速民族文化步向死亡之日。

 與傳統博物館相比,生態博物館將文化遺產就地整體保護,突破傳統博物館藏品和建築的概念,破除將文物、文化凍結,將保護範圍擴大到文化遺產留存的區域,引入社區居民參與管理,強調社區居民是文化的主人。

 目前我國已逐漸增設生態博物館,分佈在貴州、雲南、廣西和內蒙古等地區,保護著苗族、瑤族、蒙古族等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活標本。(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講座資訊:

講題:「相得」還是「相阨」-從《管錐編》說比較文學

主講:傅杰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日期/時間: 3.3.2009 / 下午2:30-4:20

講題:佛教在敦煌的盛行

主講: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

日期/時間:3.3.2009 / 下午4:30-6:20

相關新聞
別矣 牛頭角下h 牛叔牛嬸聚首訴離情 (圖)
《感人肺腑大盆菜》 (圖)
《時令鹹蛋蒸格餅》 (圖)
銘成號 (圖)
興記茶餐廳 (圖)
後記:清拆前變身「博物館」 (圖)
「牛下開飯—徙置生活九大簋」展覽
梁潤湛 重塑舊區老舖風味 (圖)
《平價館》 (圖)
歷史與空間•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圖)
古典瞬間•納蘭容若與謝娘
文化觀察•張愛玲遺作《小團圓》爭議出場 (圖)
當閱讀漸成歷史 (圖)
文訊•對談會:魔幻城市 圖文對話
「問問黃毅力」互動會––最想問黃毅力的100個問題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創意經濟」講座
座談會:「鄉土.都市.文學」
新自由主義之後的左翼觀察
百家廊•獸首之痛,痛定思痛 (圖)
杜亦有道•只有半桶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