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我讀《私人閱讀史1978—2008》
蘆 葦
當我在台燈下攤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來描述那一晚的心情,興奮?有之。這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或者說這是一本關於讀書的書,而對於一個自認為對書還有幾絲敬意與偏愛的人來說,這樣的一本書肯定會讓他興奮;失落?有之。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話」,而更確切地說是一本關於閱讀的「史書」。這就讓我沮喪起來了,何時「閱讀」已成為「史」了?每時每刻都在身邊發生的事情,好端端地怎麼就成了一縷往事了呢?
言歸正傳,回到這本書上來。總體來看,這是一本輕鬆而又極富閱讀快感的書,輕鬆是因為這並不是一本什麼高深的理論或學術著作,像那樣的「大部頭」,一般是無人問津的,別說是業餘的讀者,就是對於那些很專業的從事者來說,也是很難「啃」的,這種「磚頭」,其實早已不是用來讀的了,而是作「敲門」之用。謝泳先生在他的近作《靠不住的歷史》一書中說道:業餘的專業是最理想的境界。所以,對於讀書人來說,讀「閒書」往往收穫得更多。此書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為「書單」,一為「閱讀史」。書單並沒什麼閱讀價值,只是有點參考價值罷了。而「閱讀史」就不一樣了,它不但是受訪者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閱讀往事,更反映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我所說的「極富閱讀快感」就是從這方面來說的。
三十四位受訪者,三十四份書單,仔細比較一下各位受訪者所列的書單,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所列的書目大多以八十年代出版的居多,九十年代次之,新世紀的頭十年更次之(後來重版的不計入),這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不管是閱讀數量,還是閱讀範圍,都有下滑的趨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幾乎所有的受訪者在講述自己的閱讀歷史的時候,都提到了這個現象;第二,市場上有品味有價值的出版物也在不斷地下滑,取而待之的是一些「成功學」、「厚黑學」、「非主流」之類的出版物。這個就不消說了,自己去各大書城的排行榜看看就知道。
書中的這些受訪者,可謂都是一時之選:大學教授陳思和、學術個體戶謝泳、著名學者李輝……。都是從非常時期走過來的一代。他們大致經過了從「建立了閱讀興趣」,到「禁書禁讀的年代」,再到「書讀完了」這樣一段人生歲月。沒有書讀的年代,卻有極其強烈的閱讀氛圍,這樣的年代是很讓人不可思議的,但同時也是很讓人嚮往的。直到現在,我的腦海裡還時不時地呈現出幾個人聚在一起如饑似渴地讀「黃(灰)皮書」的畫面。返觀我們生活的當下,情況恰好顛倒了過來。正如張冠生所說:當年是人排著長隊等書,現在是書排著長隊等人。可以簡單地說,他們那一代人基本上是在反思的廢墟上建立自己的閱讀框架的,這種反思包括對自己的反思、對所生活的時代的反思,對歷史的反思,對人的反思等等。應該來說,這才是一種經得起時間的洗滌,而最終融化為「內我」的閱讀。
特意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查了一下,「閱讀」是指「看(書報)並領會其內容」。重點不是在「看」,而是在「領會」。這就讓我對當下的很多閱讀現象有點釋然了,其實,假如要從詞典裡的這個意思來看,現在大多數人的「閱讀」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充其量叫「看書」,都停留在「了解」的層面上,而還有一部分人可能連這個層面都沒達到,只能叫「翻書」了,做做樣子,好歹也表明自己是喜歡書的,正如有時候班主任在早自習時責問他的學生一樣:你們都在替我讀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