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港資中小企在轉型、轉移和開拓內銷市場方面均面對不少困難,需要中央推出相關實質政策支持。圖為深圳一家港資企業。 資料圖片
【本報兩會報道組北京7日電】國際金融危機下,港資中小企可謂進退維谷,尤其是珠三角的出口型企業,面對出口遽減、訂單不足,而內銷市場未拓,銀行借貸困難,兼有企業轉型、轉移的巨大壓力,中央政策能否成為救火的及時雨,成為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熱論議題。有委員坦言,溫總報告內容鼓舞了港商的士氣,但須落於實處,實踐上始終「說易行難」。
在內地投資設廠多年的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林銘森(見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環球經濟動盪不安的陰影下,大部分穩打穩紮的港資廠商雖面對出口減少的挑戰,但相信其所持有的現金流還足以應對困難,只是若要轉型、轉移則殊不容易。他以造鞋廠為例,指出難以要求造鞋廠商突然轉型經營其他行業,「廠商只能在本行內提高科技含量、生態環保指標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產品增值,以更符合綠色生產的要求,提升競爭力,而不能空說轉型。」
轉移非一年半載之功
至於轉移,林銘森直言,此非一年半載便可達成之功,不可躁進,「就說轉到湖南去吧,你先要找到地方,然後建廠房,聘請勞工,還要抽調總部人員去培訓當地人員,還要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基礎設施配套、交通規劃及運輸成本,力度相當大,手續、程序也相當繁瑣,故必須予以時間,讓當地的工廠開始運作成熟,才把總部慢慢由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出去。」
他認為,轉移難度甚大,需要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充分協助,包括在企業貸款、打通交通運輸網絡、管理制度及人才聚集方面,有實際的政策支持。
開拓內銷市場難題多
林銘森認為,開拓內銷市場說易行難,包括銷售渠道的建立、產品宣傳成本高昂、售後貨款如何點收、冒牌貨充斥等問題,都仍懸而未決。他說:「港資中小企一般只作生產,代理來料加工,並不懂得如何推銷。而若自設品牌,由銷售點代售,貨款如何收回也是問題,若拖住三兩個月,對中小企的現金周轉就會構成很大壓力。況且目前廠商生產的產品因多銷往歐美,價格檔次較高,未必適應內地需要,還要重新調整,這也不是說做就能做到。」
林銘森建議,由中央設立高層次的小組,領導地方相關部門,召開座談會,明白每個行業切實面對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包括建立知識產權保障、加強打擊仿冒商品及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等,這樣才有助港資中小企開拓龐大的內銷市場。
林銘森又指,目前內地港商都遇到經營困難,但不少港商都不希望裁員,如他自己的工廠便和勞方達成共識,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勞方亦很體諒資方處境,同意實行「輪班制」或5天工作周,或減少加班,勞資雙方共渡時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