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點評集:中芭《牡丹亭》與觀眾能對上甚麼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15]     我要評論

文:周凡夫

 負責美術設計和燈光設計的德國舞台設計師導演西蒙.米夏埃爾(Michael Simon)在演出場刊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對我來說,舞台元素的特性和舞者身體的關係非常重要。總應有一種相互交融的可能性,這樣,佈景就不是一個背景而是舞者的舞伴,我追求的理想是物體與舞者之間視覺的對話。」(見場刊「創作人的話」),同樣地,作為舞台元素,由李六乙改編的劇本,郭文景搞出來的音樂,費波編的舞,和田惠美的服裝,在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的《牡丹亭》中,和舞者之間都能夠做到聽覺上或視覺上一定程度的對話,而觀眾和這個製作又能進行怎樣的對話呢?

 筆者去年11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首次觀賞這個製作,即時的感覺是,這眾多舞台元素相互對話構成的是可觀性很強的劇場效果,拿到國際舞台去,相信亦會深受外國觀眾歡迎,但能對上的又是甚麼話呢?

 經過李六乙全新剪裁加工後的劇本,湯顯祖的《牡丹亭》大刀闊斧地只餘核心的幾位角色,而杜麗娘則一分為三,用了點後現代的手法。至於重點放在刻劃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夢中情、人鬼情的浪漫,同時採用了加上引子的兩幕(共六場,長約一小時三十分)結構,無論是內容還是結構仍保留了西方古典芭蕾舞劇的仙女精靈、鬼魂和兩幕的傳統特徵,這點與看慣芭蕾舞劇的觀眾對話,困難少了。同時,「濃縮」後的《牡丹亭》亦能避重就輕地發揮舞蹈藝術長於寫意寫情而弱於敘事的特點,而舞者的肢體在細膩的面部表情外,更多的是像古典芭蕾般將肢體盡量延伸打開,但又融入了不少現代舞線條明朗的動作。加上舞台上作為佈景的大朵的紅花,大扎的柴枝,繪上寫意有如行草般的書法、有如是悠悠人生路的簡約天幕,甚至是上下移動懸掛在舞台中央的白色平台,在燈光的刻意營造下,除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讓舞者發揮,舞者和舞台在風格上仍能對上號。

 同樣地,融入了東洋味的中國式裝,既未陷入民族服裝的窠臼,亦能突出舞者的不同角色身份,甚至大膽採用西方古典樂曲,加以剪貼、拼湊而成的音樂,無論是園景,還是夢境,人間還是地府,服裝與音樂全都形象鮮明。至於崑曲麗娘不時放聲幾句崑曲,與佈景中中國戲曲所用的中式椅子,固然能對得上話,更還原杜麗娘的中國文化和崑曲根源的背景。

 這些對話出來的舞台效果,與其說是後現代風格,不如說那是現代劇場與古代崑曲、西洋音樂與中國戲曲、東方意境與西方美學、西方芭蕾與東方服飾的融合與對話更為貼切。

 然而,杜麗娘雖然一分為三,但崑曲麗娘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徵,花神麗娘亦只重外表,內心世界的感情戲仍集中在杜麗娘的本體,這亦是整個製作的靈魂所在。在澳門看的招待場(11月24日),朱妍的演繹便較香港最後一場(2月10日)王啟敏的表現來得成熟深刻,邵天師的崑曲韻味,無論是身段、唱腔,亦較在香港演出的張媛媛濃些。而作為整個演出很關鍵的、由張藝指揮現場伴奏的中芭交響樂團,儘管在與舞者的對話上未有出現「螺絲」,但樂團的音色,無論在澳門還是香港都較為粗糙,弦樂的爆發力亦不足夠,減弱了對話的感染效果。箇中原因,樂器的質量問題,應會更多於合奏技術訓練上的問題。

 此外,作為推動舞劇的音樂,除了郭文景自己原創的外,還有不少借用自西方的古典音樂經典作品,如賀斯特的《行星》組曲、德布西的《大海》、《牧神的午後》序曲、夜曲,和雷斯碧基的《羅馬節日》及《羅馬之松》。這種採用拼貼手法將眾多「現成」音樂加上原創音樂,通過改編串連起來的做法,絕非郭文景首創,不同的是,郭文景所選音樂,包括有不少廣為熟知的樂曲,如在第一幕第一場採用的《牧神的午後》序曲,更早已是觀眾所熟悉的被編成西方舞蹈作品的音樂,描寫的是半人半獸的牧神(男性)面對著起舞的一群仙女引發如夢如幻的情慾;現在用作刻劃杜麗娘遊園驚夢,觸動生命激情及內心躁動的慾望;觀眾自難免將存在已久的主觀聯想投射到舞台上,巨大的落差難免有點啼笑皆非的荒謬感覺了。

 但無論如何,整個製作的華麗和浪漫色彩,完全能和觀眾產生對話,但這顯然都只是現代科技舞台的對話,多於東方傳統文化的對話;是視覺上的對話,遠多於心靈對話。《牡丹亭》中纏綿緋惻的痴情,並未存在於對話中。對外國觀眾而言,那就更會是帶有異國情調的芭蕾對話多於是崑曲和《牡丹亭》的對話了。不過,作為對崑曲有點認識的觀眾,則仍多少可以感受得到其中擷取的崑曲意蘊,在鮮明的意象中滲透出一股內斂的情懷,清遠飄逸,這卻是要細心咀嚼才有可能在對話中品味得到的事了。

相關新聞
石家豪從浮世繪到周潤發 (2009-03-15) (圖)
石家豪:周潤發試身室 (2009-03-15) (圖)
周潤發試身室 (2009-03-15) (圖)
臥虎藏龍 (2009-03-15) (圖)
周潤發 (2009-03-15) (圖)
英雄本色:停車場的Mark哥 (2009-03-15) (圖)
上海灘許文強之死 (2009-03-15) (圖)
看得見、數得到的創意工業 (2009-03-15)
點評集:中芭《牡丹亭》與觀眾能對上甚麼話? (2009-03-15)
活動推介:上海情—老友記音樂會 II (2009-03-15)
波士頓交響樂團 奏響中美建交的歡快序曲 (2009-03-08) (圖)
點評集:鍾炳霖的回歸 (2009-03-08) (圖)
活動推介:夢醉紫荊 周樹堅書畫、篆刻作品展 (2009-03-08)
好一個古今交錯《帝女花》 (2009-03-01) (圖)
帝女花 (2009-03-01) (圖)
後台之旅 (2009-03-01)
點評集:讓鬼成為我們─榮念曾的招魂儀式 (2009-03-01) (圖)
活動推介:客從何來講講香港故事 (2009-03-01) (圖)
去太古坊聽古典音樂會 (2009-03-01)
水中之書 尋找快樂的禪意旅程 (2009-02-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