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傳統媒體面臨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不少學者相信,傳統報紙會於不久將來被新媒體取替,印刷亦被電子、網絡取代。

晨 風

 金融危機之下,不僅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紙質媒體面臨生存危機,中國的報刊也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多年來,發行量一直是許多報刊嚴守的商業秘密。資源漲價帶來的成本上升,更讓許多報刊的發行量經歷嚴峻考驗。眾多曾與國家機關同屬「事業單位」的傳統報刊,已從吃財政的鐵飯碗中被剝離出去。即使還掛靠於部委或者大報業集團,報刊也得自己賺飯吃。

 成功經歷市場洗禮的報刊最有抗爭力,而機制老舊的媒體最脆弱。有發行量一直沒上過5萬份的報刊,員工對外的口徑卻一致是10萬份;甚至,有的報刊十幾年來都徘徊在危險線(3萬份)左右。當一些傳統報刊發行量在大幅下降時,有人預測,金融危機中興旺幾十年的傳統紙質媒體,並不是沒有破產的可能。

 與新興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有幾大不容忽視的危機

新聞獨立性危機

 雖然目前中國媒體在客觀報道方面有了過去難以想像的進步,但「壞消息,好新聞」,這個新聞業的金科玉律,還是較少體現在傳統媒體的報道觀念之中。由於行政隸屬關係和「喉舌」的定位,多數中字頭報刊都缺乏新聞獨立性。說什麼,怎麼說,要上級定調子。批評稿件成為危險的「雷區」。一篇批評稿出爐,記者雖然付出千辛萬苦,過關上版卻頗難。為了自身安全,負面消息有時會被主管們嚴格限制。如眾多城市暴力拆遷的慘烈事件,水電移民的惡劣生活狀況等敏感選題,早有多家報刊記者深入一線採訪,卻極難見到有深度的報道。批評報道是吸引讀者的主要內容,一些信息量不小的報刊,就因為選題太平淡,發行就多年上不去。敏感話題是多數報刊的最愛,卻也是最怕的。

 報刊管理層對發批評稿件的顧慮較多。一不留神發了批評稿,輕者招來官司,重者則會威脅到報社的飯碗或者總編的位置。有以披露黑幕為特色的報刊,多年來經歷著頻繁的人事更迭,傳言就是因為選題太激進。多數報紙不得不在保持稜角與穩重之間艱難權衡,就這樣磨掉了報刊的人文特色和可讀性。有的傳統媒體為了既穩重又賺錢,乾脆專門獵奇二三流的大眾選題,或者以頻繁改版刺激發行,而原來主打的「焦點」欄目卻早名不副實。這樣做的長期效果就是,報刊整體水平難以提高,讀者群在慢慢游離。

人才危機

 報道模式也決定了記者的成長空間。雖然渴望成名,但許多傳統媒體記者還是不願做批評報道,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沒有一流的記者,就沒有一流的報刊。然而,無論管理還是採編人才,都是傳統媒體最缺少的。有思想的主編和朝氣勃勃的記者,多成長於新興媒體,那裡雖然苦累,但更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傳統媒體高管多是行政任命,更快地陞遷或者謀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就成為官員式媒體主管最重要的行為動機。高層的任命方式決定了傳統媒體的泛行政化管理模式。其比較鮮明的管理觀是:下屬即工具。有官員式社長主編的口頭語是:新聞無專業。認為凡會寫字的就能寫新聞。他們認為,記者的職責就是絕對服從。於是選題會如「過堂」,層層審批成為對記者的磨難。「主題先行」成為金科玉律,「用腳跑新聞」被斥為自由主義。有的報社業務主管為圖省事甚至連角度、文章風格都給記者規定好了,記者的工作被簡單化成跑腿兒和打字,新聞常成為「命題做文」。

 採編勞動被簡單化後,量化考核與末位淘汰,便被當成改革經驗盛行於許多傳統報刊。記者收入簡單地根據發表稿件的字數,而非文章的社會影響力。在有的報社,善於拉關係的記者更容易發稿,而有獨立人格的記者卻面臨生存危機。

 在官本位的價值導向之下,有傳統媒體記者便把精力放在為當官(業務領導)而奮鬥上,競聘主任如火如荼。當了「官」不僅有地位,還能擁有版面權。版面權給某些傳統媒體高管帶來的潛在灰色收入,一直是秘而不宣的。

 改革中的傳統媒體雖依然是國有資產,採編人員卻非「主人」,而淪落於單純的「打工仔」,缺少職業賦予的公民精神。當下流行的「記者民工」稱謂,不但指其工作勞累與底層位置,也指極不穩定的崗位與收入。由於壓力大、待遇低,一些報刊的採編多患有各類慢性病。

 這種管理方式之下,有能力者紛紛跳槽,沉澱下來的是三四流記者。在許多傳統報刊,最缺的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式的員工。人格獨立、有才華、有個性的年輕男記者極少或者乾脆沒有,因為具備這幾個條件的記者會最快地從衙門式編輯部「淘汰」。人員更換如走馬燈,好苗子練練手就跑,許多傳統報刊有5年以上採編經驗的員工都很少,甚至版頭條也得實習生寫。

運營方式危機

 盲目追求擴張,已經成為拖垮傳統媒體的潛在威脅。

 與高校相仿,目前中國許多報刊行政及非主業經營人員的數量已遠超過採編人員。因為官員式管理者急於求新求變,個個雄心勃勃要打造傳媒集團。快速做大盤子最簡單的方式,一是大辦子刊,二是設立更多下屬部門。無論辦子刊還是設立新部門,核心任務都是創收。創收數額才是體現政績的第一要素。

 近年傳統媒體都擴張出許多子刊。由於刊物市場的激烈競爭,許多子刊多年來都在創收與發行中艱難掙扎,成為吞食主刊資金的血口。新設立部門除負責公關、信息整合等業務外,更重要的職能是因人設崗,分吃國有媒體的大鍋飯。急功近利式的擴張方式,反而讓一些媒體耽誤了主業。

 傳統媒體要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勢必經歷更深層次的改革。

相關新聞
百家廊•傳統媒體面臨挑戰 (2009-03-16) (圖)
杜亦有道•是否現代人? (2009-03-16)
思旋天地•輝煌的歷史 (2009-03-16)
一網打盡•自己知自己事 (2009-03-16)
琴台客聚•殺父殺母 (2009-03-16)
翠袖乾坤•幸福單身中女 (2009-03-16)
太極人生•愛恨難分 (2009-03-16)
百家廊•梅蘭芳與齊如山交往之真相 (2009-03-15) (圖)
生活語絲•撤離的又一曲凱歌 (2009-03-15)
隨想國•治人與治己 (2009-03-15)
師人物語•誰都是教育專家 (2009-03-15)
琴台客聚•唐德剛的梅蘭芳 (2009-03-15) (圖)
翠袖乾坤•創意環境 (2009-03-15)
醫情識趣•暴食症 (2009-03-15)
「國寶」?「罪證」? 衝動v.s理性 (2009-03-14) (圖)
琴台客聚:南鑼鼓巷的古意 (2009-03-14) (圖)
杜亦有道:勿再一子錯 (2009-03-14)
翠袖乾坤:好友被累記 (2009-03-14)
隨想國:方物 (2009-03-14)
海闊天空:金融瘟疫何時了? (2009-03-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