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突出重圍巴基斯坦英文小說家冒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張燦 圖:網上圖片

 在歷史上,巴基斯坦一直是印度的一部分,同屬一個國家。十九世紀英國殖民統治後,終於在1947年6月,根據「蒙巴頓方案」,分別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印度與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

 歷史、宗教與領土分屬等問題導致巴基斯坦與印度水火不容,獨立後更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以及長期小型武裝衝突,而複雜的政治形勢亦造就了許多文學思潮的誕生。現實主義傳統,結合西方現代主義浪漫,令印度出現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泰戈爾。接下來,現代印度的文學巨擘更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無論是對帝國主義的深刻控訴題材,還是表現壓迫傷痛的後殖民文學,印度文學的精彩都以絕對性勝利的姿態將巴基斯坦壓倒。

 不過時至今天,長期被鄰國文學巨匠掩蓋的巴基斯坦終於湧現出新一批的英文小說家,在國家的暴力和混亂中突出重圍,開始贏得世界的關注和讚譽。

小說幼年階段 倍受矚目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處女作《蛾煙》(Moth Smoke)獲得貝蒂特拉斯克(Betty Trask)文學獎,而第二本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則曾入圍英國布克獎。他小說中的巴基斯坦青年主角,往往跟美國陌生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有戰爭的,有愛情的,還有關於極端宗教主義、等級區分等。這位出身巴基斯坦卻成長於美國的巴籍作家,帶著自己的控訴開始受到注目。

 另一成名作家穆罕默德.哈尼夫(Mohammad Hanif)去年一本相當不錯的小說《案例分析:爆炸芒果》(A Case of Exploding Mangoes),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建立在現代阿富汗的伊斯蘭原教旨活動。故事得從1988年8月17日說起,巴基斯坦軍事獨裁家意外死去,有人謂是盲人婦女的詛咒,後來越來越多奇怪的解釋,讓人開始探求這次意外的緣由。夜越來越深,故事中另有故事,小說愈來愈精彩,彷彿在他筆下的,一切衝突皆描寫得游刃有餘。

 接下來,備受期待的小說家還有卡美拉.森絲(Kamila Shamsie)以及被譽為可與契訶夫媲美的戴尼亞爾.穆伊努丁(Daniyal Mueenuddin),他們的小說也將在數周之內登陸英國市場,前者寫的更是一部敘述二戰中的日本以至911阿富汗侵略的極具「攻擊性」的作品。

 「我們當中有些人其實已經寫作好多年了,而突然間四、五本小說一同推出市面,這更是一個信號。」卡美拉說,「如果從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在1981年創作的《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開始算起,現代的印度寫作已經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歷史了,相對來講,巴基斯坦還在幼年。」

 卡美拉更將兩國關係化成比喻,「巴基斯坦的寫作正如年輕且快速的球手剛衝上場的情景,而印度的寫作則是有多年掌控經驗的賽手。」

因政治而受關注

 誠如卡美拉形容,在英文小說領域中,印度已經有如維克拉姆.塞斯(Vikram Seth)和羅伊(Arundhati Roy)等成名作家,巴基斯坦的英文小說則影響甚微,相形見絀。不過,在最近印度捷布(Jaipur)舉辦的文學節,如穆伊努丁等人的作品,依然在與印度作家強勢的競爭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巴基斯坦和印度仍是對頭,不過在印度出版界巴基斯坦作家卻似乎越來越吃香,這些被大眾認為有更高可讀性的作品在印度出版界中漸漸成了搶手貨。

 這不禁讓人想起巴國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在2002年宣佈的媒體開放制度後,該地電視台多開始廣開言路,提供了二十四小時新聞的政策,或許就因媒體業興起,為公眾言論敞開了更廣的空間,當然也為作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表平台。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亦因為長期與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者及核武器相提並論,才使得巴基斯坦成為國際之間的頭條,同時促使了作家們及其小說在多年後終成為被討論的對象。所以,如卡美拉等作家,即使已有十幾年的書寫生涯,也是如今才受人矚目。或者應這樣講,這表現了觀眾希望通過他們的作品認識神秘的巴基斯坦的一種渴求。

 「在巴基斯坦備受國際新聞關注的時刻,巴基斯坦作家的存在才顯得如此迷人。」曾在小說中描寫巴基斯坦農村鮮明等級差別的穆伊努丁說,「當我聽說我國小說界中新興之秀突然變得炙手可熱的時候,我的心並不特別雀躍,因這無疑只是偏見的另一種再現方式,不過卻很真實記錄了巴基斯坦作家們的崛起。」

與別不同的藝術形式

 穆罕默德.哈尼夫曾經說,「如果你是在巴基斯坦長大,如果你坐下想要寫些什麼不是關於政治的東西,這樣的假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縱然本於小說的虛構本質,但現在大部分讀者都會在巴國出版的小說中搜尋其政治本態,各人紛紛想從中發掘出國家動亂背後的前因後果。「而我很確定,因為愈多頭條新聞的出現,人們對巴基斯坦和關於她的故事只會更加好奇,愈想知道。」哈尼夫補充說。

 莫欣.哈密則指出,如他一樣的英語系巴基斯坦的作家,大都是成長於八十年代,是年輕才俊,處於國家的貴族階層。在八十年代,這群講英文的少數分子能夠讓自己生活於本國混亂的境況以外,隔岸觀看軍事獨裁者齊雅哈克將軍(General Zia)被顛覆的戲劇性場面而獲得了大量創作的靈感與養分。

 現定居倫敦的哈密表示,「偉大的小說往往來源於緊張的政治張力。巴基斯坦已經經歷了非常有趣和特別的時代。作家們透過小說,推出一種令人真正可以感到緊張,由政治氛圍主導且同時能滿足人們需求的藝術形式。」

英語成了政治地緣的標誌

 英文小說可在巴基斯坦植根,不得不提的名字還有梅里莎.森絲(Muneeza Shamsie),這位在巴基斯坦舉足輕重的小說家,也就是卡美拉的母親。梅里莎在一個雙語家庭長大,孩提時候深受英國文學的教誨和啟發。其後她在1989年舉行的國際文學會議上發表論文「英文小說在巴基斯坦」,因而引起了往後有關相同議題的討論。而她的女兒卡美拉也成為了如今最炙手可熱的巴基斯坦作家。

 可以這樣說,作為第一代的巴基斯坦英語作家,梅里莎選擇了英語成為一架具創造性的車輛,承載一個獨特的空間,不斷挑戰陳腐的觀念。

 事實上,印度的英文小說優勢很早就出現了,以《幽黯國度》等「印度三部曲」聞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寫出《魔鬼詩篇》、《午夜之子》等名作的魯西迪,以及去年憑第一部小說《白虎》獲得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後起之秀阿迪加(Aravind Adiga),他們都成為了蜚聲世界文壇的作家。

 當所有人都在質疑,為什麼英文小說的名字中只能見到印度人時,梅里莎以作家兼傳媒工作者的身份站出來告訴大家,並列舉出一大批英文寫作者的名單。或許這些人名並不為人熟悉,但是他們的存在卻漸漸讓人們看清楚,巴基斯坦英文小說在文學史中的成形過程,並不是偶然。

相關新聞
突出重圍巴基斯坦英文小說家冒升 (2009-03-20) (圖)
莫欣.哈密 (2009-03-20) (圖)
戴尼亞爾.穆伊努丁 (2009-03-20) (圖)
穆罕默德.哈尼夫 (2009-03-20) (圖)
卡美拉.森絲 (2009-03-20) (圖)
「族裔」文學的火燙年代 (2009-03-20) (圖)
入鄉不隨俗 杜拜禁書風波 (2009-03-13) (圖)
美國禁書 數不盡 (2009-03-13) (圖)
1.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 (2009-03-13) (圖)
2. 《紫色》(The Color Purple) (2009-03-13) (圖)
3.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2009-03-13) (圖)
4.《戰地鐘聲》(A Farewell To Arms) (2009-03-13) (圖)
5. 《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 (2009-03-13) (圖)
6. 《少女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2009-03-13) (圖)
道德觀念不同 (2009-03-13)
瑪格麗特.愛特伍駕到! (2009-03-13) (圖)
女.性主義 怒火中燒 (2009-03-06)
我非其類 (2009-03-06)
女人,並非弱者! (2009-03-06)
大師級作品 都有瑕疵 (2009-02-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