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再次採訪宣科,他特意穿上了紅T恤以示青春活力。 本報記者方帆 攝
宣科有「鐵齒銅牙」之稱,講話不但一針見血,且妙語連珠。這些年,宣科的朋友愈來愈多,人人都為他的魅力所傾倒。記者問宣科:「您如何『征服』他們?」宣科卻答:「朋友之間不存在征服,只有壞人才整天算計著如何壓倒別人取代他人。」
「逆境,讓我更好更真地看人」
宣科又補充:「我沒有最好的朋友。以後你就會知道,也沒有最壞的朋友。」真心的交往,彼此的尊重,保持相應的平等和自由。這是宣科的交友觀。
談起那段長達21年之久的顛沛牢獄生涯,宣科感慨:「那讓我重新開了眼界,原來世間有那麼多五花八門的人。但就是『十惡不赦』的強盜、殺人犯也有善良的一面。」宣科回憶,有個不識字的殺人犯,請他給自己老母親寫信,聽了他對母親的懷念與後悔後,宣科感到這些確實犯有罪惡的人,人性中也還會有對真善美的眷戀。他說:「逆境,讓我更好更真地看人。」
19歲創志願軍列歌
宣科請前來賀壽的朋友們傾聽一首老歌,他也揮動著手臂跟著唱起來:「向貪污、向浪費、向官僚主義開火!」1950年,年輕的宣科創作了這首名為《朝鮮,我們的好兄弟》的歌曲,不僅傳遍大半個中國,甚至成為了志願軍隊列歌。許多年後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找回了這首本已遺落的歌曲,送給宣科作為八十歲生日禮物。回憶往事,宣科認為:「歌曲的效應也能吹號角、敲警鐘」。
談起流行音樂,宣科認為,「流行音樂具有一定的水準和高度,久而久之就會被傳承。從前作曲家要寫一首歌是非常認真的,有非常嚴格的過程,因此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也就能從當時的『流行』變成今日的『經典』。」
藝術妙在有「衝突」
宣科和「納西古樂」的道路也並非平坦。2003年,內地一篇《「納西古樂」是什麼東西》的文章不僅對納西古樂提出質疑,同時指宣科完全是商業炒作,有造假嫌疑。宣科以此篇文章侵害其名譽權為由,將作者和該刊物告上法庭,最終以勝訴而告終。事後他說:「為了捍衛納西古樂,與貶低我們的人打官司也是藝術人生中的一個選擇,我只把它看成機遇。」談到納西古樂的人才困境,宣科說:「我並不認為這是個困境。它們之間只是一種對立或衝突,而藝術就重在『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