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土木工程系抗震技術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曾慶豪。本報記者吳玫 攝
本報記者:吳玫
一年前發生的四川8級大地震,摧毀房屋數以百萬間,大部分死傷者被掩埋於樓房廢墟中。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抗震技術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曾慶豪最近提出,可以嘗試在災區房屋重建時,將廢棄輪胎加入地基中,形成「抗震咕鉤」(Earthquake Cushion)。而電腦模擬試驗結果顯示,有關技術可在地震時減少約一半的樓房震動,從而降低樓房損壞和坍塌的可能性。
地震引起的巨大波動奪取了大量寶貴的生命,由於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建造具備抗震能力的房屋,令損失更為慘重。除了去年的四川地震有近10萬人喪生外,2005年的巴基斯坦7.6級地震和2003年的伊朗6.6級地震,均有數以萬計的人口死亡。曾慶豪目睹天災一再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禍害,數年前便萌生出研發簡便廉價的抗震技術的構思。
曾慶豪:美日方法有瑕疵
他介紹稱,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建築物會採用成本較昂貴的阻尼器(damper),通過轉移或消減地震的能量,來減少對結構本身的傷害。像美國、日本採用的「磁流變液體(Magnetorheological Fluid)」等智能液體,便會根據磁場的強弱硬化或液化,從而產生對樓房適度的保護強度。不過,即使是貴價的高科技技術亦有瑕疵,曾慶豪指「磁流變液體」含有鐵粒子,會產生嚴重的沉澱現象,大大縮短其壽命。
曾慶豪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泥土對地震波的影響,發現泥土由於較硬實,故減震能力較弱。他後來便構思在地基中加入吸震能力較強的物料,並選擇了廢棄輪胎作為研究對象,希望利用其彈性來隔開地震波。他引用數據稱,目前全球每年棄置8億個輪胎,其中僅美國便有3億條,而中國廢輪胎的數量從2001年開始直線上升、增速驚人,至2007年更超過了3.5億條。由於橡膠輪胎不可降解,會佔用大量的堆填區空間;即使可當作燃料,但其產生的能量並不比煤炭等大,且焚化時更會釋放出有毒物質。因此,若能廢物利用作為抗震咕鉤,便是變廢為寶的好辦法。
地震級數愈高效果愈理想
曾慶豪早前利用電腦模擬計算試驗,肯定了「抗震咕鉤」的可行性。例如一棟5、6層樓高、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房屋,若在地基下鋪設面積較房屋面積稍大、約5米深的舊輪胎及泥土混合層,便可減少地震時逾半強度的樓房震動。他解釋說,這樣的混合防震層大約需要100萬條舊輪胎。「一般來說,鋪得越深、面積越大,效果便越好。」
曾慶豪還指出,他的電腦模擬試驗中已可做到8級地震的效果,結果發現震級愈高,效果更好。
應用研究可趕及四川重建
若研究最終可落實,他計劃為3至15層樓高的民居、校舍提供建築指引手冊,讓建築工人根據不同高度、面積的樓房設計抗震咕鉤的厚度等,「這種技術並不複雜,如果做得好,甚至可減少鋼筋數量,又大大減少了建築成本。」
曾慶豪目前正與澳洲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伊朗Tabriz University開展技術轉移和研究合作計劃。他坦承,有關研究若要落實應用可能需要5至10年時間,特別是要費時研究各種泥土與橡膠輪胎混合的不同特性。另外,廢舊輪胎亦會逐漸變硬、彈性減弱,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考察。不過,他仍樂觀地表示:「整個四川重建計劃都要超過10年,應該可以趕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