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調整內外需失衡是專家力倡的「十二五」重點之一。圖為浙江某民營紡織廠採取擴大內需策略,準備3年內在全國新開1500家直營店,改變企業「外銷大、內銷小」的格局。
——「4個失衡」亟待解決 智囊提出7領域着手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海巖、實習生陳靈、陳中20日電】距離「十二五」還有一年半時間,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政府已着手準備「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有政府智囊專家今日指出,「十二五」規劃應重在解決中國經濟存在的中長期失衡與矛盾問題,「調整結構」或成為下個5年規劃的關鍵。
中央重要智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見圖)今日在出席由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香港經濟導報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時指出,中國經濟經過2003至2007年連續5年的兩位數增長,已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十二五」規劃應着力解決中國經濟目前表現突出的四大失衡問題(詳見列表),將「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以實現經濟持續、協調、較快增長。
「4萬億」恐加劇失衡
張卓元認為,中央去年底實施的4萬億擴大內需政策,恐對長期的結構調整不利,「這些投資主要是擴大投資需求,很多投資都投向基礎設施和產能已經過剩的第二產業,有些地方還上馬『兩高一資』和以前環評不合格的項目,還有一些加劇產能過剩的項目。」
他說,「4萬億計劃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回暖,但長期看卻將使原已嚴重失衡的投資消費結構更不平衡,並加劇產能過剩。」他擔心照此勢頭發展下去,今年投資和消費的結構不但不能改善,還將進一步惡化,使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支出所佔GDP比重進一步降低。結果可能是經濟在短期刺激後,又因最終消費需求和民間資本跟不上,而出現回落。針對於此,張卓元建議,「十二五」期間至少要推進7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來解決經濟失衡(詳見列表)。
多管齊下釋放內需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近日也撰文指出,應將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他認為,過去,外需高速增長掩蓋了國內生產過剩的矛盾,「十二五」期間,必須從調整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出發,釋放出國內被長期壓抑的需求;通過調整國內個人分配結構,以提供國內居民消費能力;通過大力推動城市化,釋放出被城市化緩慢而壓抑的巨大需求,從而解脫外需萎縮而內需也打不開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