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一九四八年底,臧克家為逃避追捕,從上海來到香港,渡過政治和季節的冬天,不久,到了四九年的春天,他在《詩與生活》寫道:「有一天,我在電車上遇到乃超同志,他說:正好,有兩張票子,你和鄭曼就走吧。說荂A他從口袋中掏出兩張船票交給了我。兩三天後,我們就辭別了居留三個月的香島動身北上了。」寫得何其瀟灑,他們那一輩作家,因躲避政治迫害、追捕而輾轉逃亡香港,未幾再因政局急轉,才又翩然北返。
一九四九年三月,臧克家夫婦在香港乘坐「寶通號」客輪,與馮乃超、陽翰笙、丁聰等一百多位文化人同赴天津,他說該艘船「是黨組織包航的一艘專輪,乘客百餘人,大半是三聯書店的同志。」當時國共兩軍交戰尚未平息,東南海面並未平靜,直至「過了危險的海域,我們開起聯歡會,表演節目,大家心情愉快而激奮,像大海的波濤。我在船面上高聲朗誦,海闊天空,熱情澎湃,心中充滿了魚歸大海、鳥奔深林的快樂。丁聰同志為我拍下了這個歷史鏡頭,以為永念。」臧克家在寶通號甲板上向眾乘客朗誦詩歌的照片,就刊在《詩與生活》的扉頁後,他們一代人歷經戰亂和政治迫害,雙眼略帶跋涉的疲累,同時由於其信念和持守,散發對於理想、革新和創造時代的憧憬。
就這樣,臧克家和他的一代人,回到了屬於他們的時代。詩歌源於生活,臧克家的回憶錄《詩與生活》以長久的跋涉,實踐詩的生命,他們一輩寫實詩人,堪稱中國新詩中的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