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陳暉健 攝影:阮漢威
《姆明咖啡館》是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第三部作品,內容以芬蘭動漫《姆明谷》作為藍本,描寫三個活在現實,存在方式又接近夢幻的人物—姆明、史力奇和阿美。
三位人物,各自重複做着不同的事:姆明從不離開他的姆明咖啡館,每一日的工作便是開店、上網、打掃,對於外界,他有着一份無法把握的陌生感;史力奇不斷周遊列國,看各地的風光,但遊歷背後,彷彿仍然找不着生活的意義;阿美每日等待不知是不是情人的史力奇歸來,跟她一起看日出。日子就在一成不變之中,慢慢前進着。這種空白化的生活,又各自連繫着他們三人:姆明依靠史力奇的經歷幻想咖啡館外的世界;阿美依賴等待史力奇歸來的期盼度日;史力奇雖然周遊列國,但咖啡館總存在於他的心中。
空白在人心中擴大,成為空虛、孤寂,彷彿一個填不滿的水窪。這種空虛感又會因為日子的積累而泛化、日常化。因為習慣,所以接受了這種空虛感,甚至發現這種失落雖然蠶食人心,但同時可以弱化知覺—姆明咖啡館便成為一個封閉的密室,姆明可以安適地在這裡生活,不用接觸外界,因此也不會受傷。而阿美每天重複跟姆明談論着史力奇的事,她的心理狀態同樣是封閉而空虛的,因為只有一個人(史力奇),存在於她偌大的心房,因此,姆明咖啡館這個載體,便完美地涵蓋兩者。然而這個平衡始終會被打破,史力奇的出現,使姆明和阿美的心情都出現了變化。劇場初段,我們會看到姆明冷漠的回應和阿美急於引人注目的發問,但自中段起,我們開始看到兩人對於自我的思考,彷彿進行着一個挖掘自己的過程,例如最後一節:「夢」,導演利用了「夢醒」和「尿床」這兩個意象,展開了姆明一系列的發問,這種由空虛演化至迷惘的心情,於此上升至高點。
而以《姆明谷》和現實的結合,又鋪設出第二層的象徵。劇場一開始,塑造了一隻名為「莫蘭」的奇異生物,這隻生物是空心的,每年聖誕節就會走出來,在冰天雪地的芬蘭尋找自己的心臟。劇場最後,史力奇、阿美和姆明去了野餐,雖然無法得知地點是不是「姆明谷」,但他們在野餐的時候,聽到了又重又密的腳步聲;雖然不見其人,卻讓人有一種感覺:莫蘭找到來這裡。這個失去心臟的東西,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回應劇場一直濃罩着的那種失落感、空虛感—無心的人,不就是空白的人麼?而姆明他們一直想去的「姆明谷」,只有在動漫的幻想世界裡才存在,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奢想,是否到了「姆明谷」,失落的感覺便能補完?
劇場的佈置很簡單,由第一幕開始至最後一幕,都沒有更換過場景。這樣一來,姆明咖啡館這個載體的地位便更見重要和突出。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劇場中央放了一面很大的圓板,用以象徵日出,或因應情節要求播放一些畫片,雖然簡單,但這些構思仍不失趣味;雖然簡約,但對於劇情的推進有積極影響。
總括而言,《姆明咖啡館》刻畫了廿一世紀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度,雖然安逸,卻極度孤寂,繼而需要出外追求慰藉。劇場中姆明、史力奇、阿美互相影響、互相連結,相處之中好像找到了一種宣泄之道,然而孤寂感卻彷彿同時昇華。繞來繞去,或許需要回歸自我,回歸原點,一如劇場最後姆明回到兒時的夢那樣,才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