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廿年前跑九龍油尖旺區找電影看,特別開心方便,油麻地區群院簇立,佐敦道口方圓一畝之地,有「嘉禾」、「華盛頓」、「快樂」三院品字型而立,相互距離不過五分鐘步程,再北一點,有一家甚少人知的「官涌」,專放廉價三級片,往東行一點近旺角,則有古老戲院「廣智」和「油麻地」,後者剛在去年才拆,再移玉步東走,則有「荷里活」、「百老匯」、「新華」、「大華」、「凱聲」、「好世界」,倒回頭往北至尖沙咀,有「京華」、「倫敦」,海防道口有一家「新城」,更別忘了油麻地有一家面積宏大座位特多的左派代表院、常映祖國片間中演祖國戲曲劇的「普慶」。
上述影院,不下十五間,到現在,則是「一家也沒有了」。香港電影就和影院數目一樣,由世界知名、繁密如林,變為現今零星落索,小貓三四,還好意思再說我們是「東方荷里活」麼?
突有此感言,是日前觀塘區最後一家左派代表院「銀都」也關門結業了。七十年代百花齊放,左右派影業人漪嶼盛哉壁壘分明各自精彩。「右派」有以台灣市場為實力根據的邵氏、國泰公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光一家公司一年就可以產片四十五部,媲美今日的全港出產的總和;此外還有以日韓市場為主的中立派勢力「嘉禾」,及一些「第一公司」等獨立製片;「左派」力量則集中「長鳳新」,即「長城」、「鳳凰」和「新聯」,專拍勵志健康之作如《巴士奇遇》、《小月亮》、《男大當婚》等及地方傳統戲曲片《王老虎搶親》、《絕代佳人》等等,全盛時期,香港左右派影片年產總和達四、五百部,我們這一個城市的電影產量,可以敵住人家一、兩個國家,還能不說此地直追荷里活?
廿年間印度人口膨脹經濟發達,電影也年產四百部,猶盛於香港,但此國人口八億語言獨特,影片地方內容特強自己市場也有消化力,出口甚少,所以名「寶理活」不稱「東方荷里活」,電影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及香港。
可是,俱往矣,如無祖國大市場之支撐,我們今日影業連苟延殘喘也說不上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