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偷窺哈姆雷特》
不過要說天馬行空,破格創新,這還未算。比李爾王的「低迴」更讓人眼睛一亮的是《偷窺哈姆雷特》。那個吟誦着「To be, or not to be」的王子從此消失不見,觀眾看到的是睡房、廁所、廚房……以及每個人旁若無人卻洩漏心事的「個人舉動」。在無聲的劇場中,觀眾「奉旨偷窺」!
「西班牙.里屋雷劇團的《偷窺哈姆雷特》更奇怪大膽。」王文儀說,「莎翁最重要的是語言,我們總是臣服於他優美的語言。而他作品中,不管是鬼魂、歌隊,重要不重要的人,他的台詞都是有意涵的,可能是預言,可能是提醒,也可能是內心獨白。但是這個演出把語言全拿走了,但又不是默劇,觀眾好像不小心偷窺到別人家庭生活的情況。」
舞台佈景是歐洲三層豪宅的縱剖面,哈姆雷特一家葬禮後的生活就在觀眾眼前活生生地展開。「演出沒有語言,但有對白,觀眾如同狗仔隊,在對面偷窺劇情的發展,他們看得到屋中人講話、吵架,但聽不到聲音,唯有從眼神和動作來理解。一切秘密和關係都在人自然生活中的細節上呈現。在整個劇場中,觀眾是全角度的觀察者,唯有他知道一切。比如說會看到一個鬼魂出現在各個房間中,而劇中人並不知曉;又比如說哈姆雷特情竇初開,在房間中的性愛場面……」
一棟大宅,其實是複雜人性的一個拼圖。每個人的私念,看似逃過了劇中的同伴,卻逃不過觀眾的眼睛。但遠遠看着這一切的觀眾,就「安全」了嗎?「哈,觀眾席也和舞台上一樣是無聲的,在這種靜默中,觀眾也可能被人偷窺,也許,就是旁邊的那個人哦。導演要營造的,不是滿足一種窺視慾,而是要讓觀眾陷入一種絕無僅有的劇場氛圍中。習慣了大音響劇場的觀眾,會一下不知所措,這才是有趣的觀劇體驗。」
在2007墨爾本國際藝術節的節目演出單上,導演Rigola曾說:「這是一場只適合偷窺者的演出」。Australian Stage Online的作者Simon Piening則如此評價:「Rigola創造一個極好的安靜作品,每一個姿態,都呈現出比我們已知更棒的意義。他選擇─或說:想像─在時間之流中極有魅力的時刻。」
2009 台北藝術節,就如同一封給莎翁的情書,帶着當代我們的生活氣息,向那個十六世紀的偉大靈魂致以愛意。感謝他留下的寶藏,飽含着深刻的人性與廣闊的空間,讓我們能一讀再讀,一改再改,從現代到後現代,從善談到無言,從重型機車到狗仔隊,樂此不疲。
為了向莎翁致敬,本屆台北藝術節中還有雷光夏與陳建騏用音樂表達愛意,雷光夏要回應「十四行詩」,陳建騏則聲言要交出自己第一次的「情歌作品」。
其實,除了莎士比亞,這次的台北藝術節還有一位大師,那就是彼得.布洛克,詳情為何?請待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