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點評集:華麗上班族的墓誌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7-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黃傑瑜

 坐在演藝學院歌劇院的中間,戲未開始,舞台上方的屏幕,以台灣人愛用的楷書打出劇名,突然,我心中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究竟這個製作,是香港,還是台灣的?還是,根本不用分?

 近年,林奕華已經變成香港劇場界在台灣跟大陸最主要的文化輸出,創作基地已經轉向台灣。兩年多前的《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與台灣一班戲劇畢業生合作,隨後的《水滸傳》及《西遊記》再次與台灣結緣,更找來張孝全等影視劇演員加盟,這次重演的《華麗上班族︰生活與生存》更進一步,找來大姐張艾嘉、鄭元暢及王耀慶,以辦公室生存百態為招徠,鎖定一班有消費力的上班族,更破天荒巡迴內地多個城市。在香港,張艾嘉初登舞台的魅力,讓該劇不用什麼宣傳,三月的首演,售票不久,即賣清光。

 林奕華近年創作「兩條腿走路」,港、台兩邊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創作取態,在香港,林與最mass的詹瑞文合作,嘲弄香港人的價值觀及心態;而在台灣,則與彼邦的劇場工作者一同於經典文本中,體現當代的文化及兩性關係。有理由相信,台灣已經取代香港,成為他重要的創作泉源。

 林積極跟台灣及大陸融合,他的文章在兩地的發佈率高與廣,最近他的文集《等待香港》系列,更成功登陸內地書店。做藝術文化工作者,最怕觀眾席凋零,這次,任誰也不能不佩服林奕華。

 掀開場刊,你會看到林奕華早期在香港的創作,是如何緊扣香港社會:有對教育及考試制度的批判,亦有在《東宮西宮》中對香港政治生態的一番戲謔。《華麗上班族︰生活與生存》與林氏近年於台灣創作的劇目一樣,都呈現「去香港化」的元素,而放眼大中華市場,《華》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題材及內容更顯得具普遍性,背景可以是香港、亦可以是台灣、北京或上海。對於急速都市化的、白領階層日多的內地而言,《華》劇顯示了攻佔大中華演藝市場的文化策略。

 故事以剛大學畢業的李想(鄭元暢飾)進入張威(張艾嘉飾)領導的公司開始,亦同時帶觀眾進入這個辦公室的萬花筒,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辦公室環境異化的人物,故事以李想之死作結,象徵意味不言而喻。

 《華》有着一個完整劇本,角色是刻畫的中心,但當中有很多處理,亦見林奕華的痕跡,例如角色在群眾中的忽然獨白。

 正如他喜愛的作家張愛玲,林奕華是世故、入世的,場景永遠是「現在」、題材永遠是貼身及具新聞性。場刊中,有內地報章稱《華》有「高品味」,演員華美的衣着及小資情調是一例,更多是林對物質、地位等世俗的追求,沒有帶過多的批判性,反而是一種同情及憐憫,與愛美的張愛玲如出一轍。試問我等凡夫俗子,誰會想一進劇場,就被打一記耳光,就被人家否定﹖

 我最喜歡他毫不迴避作品的娛樂性,所以作品上半場猶如一場又一場的肥皂劇情節,是辦公室百態集成。林以他熟練的劇場技巧,把一場又一場的辦公室政治鋪陳出來,猶如大觀園,可惜情節不算新穎,甚至預計之內,嘻嘻哈哈的一個半小時下來,竟覺有點累。

 重要的、具轉折性的「事情」都在下半場發生,包括張威被調職、大偉(王耀慶飾)虧空公款等,都引發起角色關係的變化,張威在最後的晚餐上,乞求共舞的一幕,令人看到一個職場女強人的「小」,縱使一身功名,女人終歸敵不過一個「老」字;大偉玩弄蘇菲,令她甘願犧牲自己婚姻,但到頭來卻慘被玩弄,最後的一聲嚎叫,令人悲嘆。除了冷眼看世事的太子女琪琪(楊淇飾),張與林為每個角色都安排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儼如在場不少白領的墓誌銘。

 有好些人已經指出,作品似乎需要更加凝練及深化,三個多小時的長度並不短,看完也不覺特別「抵睇」。林的作品總讓我想起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散點透視法」,相對西畫的「透視法」,中國畫的焦點更多,更能讓觀眾有自由選擇觀看的角度。《華》如傳統畫卷,人物鋪陳出來,有時缺乏焦點,但同時又任觀者隨心觀看,畫卷是林作為城市觀察者的報告,光怪陸離,但有時背後的千絲萬縷,卻留白處理,觀者似乎需要按自己的人生閱歷加上屬於自己的一筆。

相關新聞
徐冰的三十年與中國藝術三十年 (2009-07-26) (圖)
真正的現代態度 (2009-07-26) (圖)
《馬照跑》 (2009-07-26) (圖)
《地書》 (2009-07-26) (圖)
點評集:華麗上班族的墓誌銘 (2009-07-26) (圖)
活動推介:甄詠蓓、陳慧 合力打造《家家春秋》 (2009-07-26)
翩娜.包殊留下的問號 (2009-07-19) (圖)
翩娜之後,「舞蹈劇場」將走向何方? (2009-07-19) (圖)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2009-07-19) (圖)
蠶食人心的空白—觀《姆明咖啡館》後感 (2009-07-19) (圖)
點評集:「八○後」眼中的城市景觀:談《陳耀德與陳列室》 (2009-07-19)
活動推介:李鳳雲、王建欣夫婦偕女音樂會 (2009-07-19)
活動推介:《川流不息》:中國的演變歷程 (2009-07-19)
悲傷,成就一位偉大的舞者 (2009-07-12) (圖)
《抹窗人》 (2009-07-12) (圖)
點評集:張弦與穆洛娃「港樂」樂季壓軸元素? (2009-07-12)
活動推介:再見了,包殊 (2009-07-12)
活動推介:我們的開心果沈殿霞 (2009-07-12)
香港館中的白雙全 房間中的旅行 (2009-07-05) (圖)
從藝術家到風水師 (2009-07-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