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商學院教授江冰日前出席「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大談中國「80後」。作為研究「80後」文學與文化的專家,他的總結和分析不時引起聽眾的會心微笑。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提出「80後」有「六怕」,包括沒有個性、囉唆、孤獨等。
江冰說,中國「80後」的命名權應歸屬於美國《時代周刊》,這本雜誌最早將中國的「80後」作為一種社會群體來探究。
定義「80後」 城市獨生兒
「80後」並不能籠統歸結為所有在1980至1989年出生的人。他認為,從文化的表徵意義上,「80後」其實主要指中國大城市中的獨生子女,而生活在廣大農村或中小城市的年輕人則沒有「入列」。
江冰坦率地說,自己的這種分類法遭遇了巨大爭議。在飽受質疑後也部分修正了「80後」的定義:那些在鄉村出生、但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並準備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他們有鄉村童年經歷和城市生活的反差,同樣可以作為「80後」的研究對象。
江冰以一位「80後」女孩的父親和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總結「80後」的諸多特點,說來趣味盎然。他說,「80後」的早晨是由中午開始的;「80後」認為這個世界是由「破事」組成的,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沒什麼大不了的;「80後」對人最壞的評價是「悶」,對人最好的評價是「悶騷」。此外,「80後」不和30歲以上的人做朋友,但是可以做戀人;他們任何的工作都和電腦有關,手機和電腦常常是鍵盤先壞。
而且,聽來更加有意思的,就是江冰指出「80後」有六怕:一怕詩歌朗誦。他們認為詩歌朗誦這種主流意識形態青睞的形式,是在以真善美姿態販賣假大空,對此就覺得兩個字:「噁心」。
怕詩歌朗誦感「噁心」
二怕沒有個性。他們認為一個人可以沒有德性,但是不能沒有個性;三怕冷落身體。他們平等地接受女色和男色「消費」,從這個意義上實現了男女平等;四怕「用力過猛」。所以他們不做「憤青」而做雅皮士或嬉皮士,中國網絡上的大批憤青主要是「70後」。
五怕長輩囉唆。他們對父母的叛逆超過以前任何一代人,這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叛逆,而是價值觀的斷裂;六怕孤獨。因為他們大多數是相對寂寞的獨生子女,所以有嚮往狂歡的慾望。
最後,江冰亦提出,要正確評價「80後」,至少要等10年後。 ■《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