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低薪的月光族,月月量入為出,又可以怎樣為自己的未來作長期打算?網上圖片
歸 一
大概是二十年前了,中國興起「萬元戶」的稱號,指一些收入達到一萬元的個體戶。「萬元戶」的出現,標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成功,經濟搞活了,生活改善了,整個國家的前途,也光明了。
今天,「萬元戶」早已不再是富裕的標誌,在香港更是如此,自己有不少學生,畢業後不久,就掙得萬元的月薪。可是,又一個新生詞出現:月光族。月光族這名字很飄逸,實情卻很尷尬,是指受薪者每到月尾,就花光了自己的工資,往往要很艱難地渡過每個月的最後幾天。
這種情況,我也經歷過。在我第一年打工的日子,人工是一萬多,名副其實的萬元戶,可讀了這麼久書,終於賺錢了,總有不少東西要添置,工作的衣服鞋襪也不再是一件襯衣、一條牛仔褲就可以,加上還要添置其他物品,剛「出道」的第一年,支出遠比求學時代要多很多。本來湊合也可以安然過渡的,但工作不久後,就被說服了買一份保險,於是就生出經濟危機,每個月都有入不敷支的情況。幸好,當時工作的機構出糧的日子奇早(記憶中是每月的廿四、廿五號),而月繳保費的日子又是每月的最後一天,於是才可以渡過「難關」。
這種情況維持了一年,翌年轉為教師,收入增加,才「走出谷底」,紅簿仔也就可以向正數方面發展了。然而,頭幾年的增長依然是緩慢的,因為有很多新開支是自己未有經驗的,如償還大學的貸款、繳稅等等。
這是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大學畢業生的消費及儲蓄史,而當時的大學生所以能夠熬出錢來,主要有兩大幸運:首先是負債不重,因為大學學費高速提升,是在九二年以後,而我讀書的時候,還在低位徘徊,故此畢業時欠政府也不過是三數萬元;其次是薪金增長迅速,無論是公營還是私人公司,職位不難跳升,即使沒有升職,人工也往往是年年增長。因此,捱過了頭幾年的打工生涯,經濟總會漸入佳境,問題是上佳,還是稍佳而已。
今天呢?
早前和大學畢業一兩年的舊學生吃飯,深深感到,萬元戶仍在,月光族卻成為這一代揮之不去的詛咒了。兩位大學畢業生,一位當教師,一位在與旅遊有關的公司打工,薪金也是過萬,收入不低,但開支更高。
開支高,可以分遠因近因。近因者,物價高企也。昔日我家在新界,職場在九龍,可交通費也不過十元左右一天;今天,一程公車隨時廿元也無找了。在我的記憶中,普通快餐店的飯盒,是七元。今天,大概在深圳才可以買到一個。況且,今天城市人必需的裝備,遠比我們的時代為多,例如電話和電腦的花費,全都是錢。
至於遠因,首先是為自己的學位「贖身」。讀一個大學學位三年,一年四萬多,三年,就是十多萬。除非有家庭的支持,不然這十多萬,往往都是來自政府的低息貸款。再加上工作一年以後,繳稅的負擔,其實萬元戶,能餘下的,並沒有多少。
如果過去及現在的花費,仍然未「搾乾」你的人工,那麼,關乎未來的「投資」,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女士們,豈能不投資在自己的容顏上?男士們,豈能不買一份半份人壽保險,以盡男丁在家中的責任?
結果,今天的萬元戶,與十多二十年前的我一樣,都是月光族。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沒有改變初入社會者的窘境。只是,他們的後續故事,就與我大大不同了。
最大的不同,萬元戶不再是過渡的身份,要超越一萬這個數字,對不起,得好好地等待了。認識97年入職教師的朋友,遇上凍薪再加上減薪,足足十年,人工終於步入二萬元的大關。在過去,教師一貫地是人工穩步上揚的行業,如今尚且如此,其他行業如何,不難推想。偶爾和畢業的學生見面,即使是大學畢業的同學,除非際遇奇佳,不然,能有萬多元的收入,已經是萬幸了。
開支日多,人工卻趕不上,月光族,就不再是一個臨時的身份,而是香港一部分年輕人的群體標記了。阮囊羞澀,不僅是生活質素的問題,更加限制了這些年輕打工族的未來發展。為了攢多一點錢,如果這些年輕人工餘還有時間,就不得不再找一些「秘撈」,以補貼一下自己月尾幾天的赤字;攢不了多一點錢,闖出去,看看世界的可能,固然落空,即使就自己的專業再進修,也成為奢侈品了。
當然,金錢不是一切,老一輩的會說,當年也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下,刻苦進取,而走出自己的路來。然而,時移世易,今天的香港,再不是極度流動的社會形態了,一個打工仔要平步青雲,近乎夢想;更多的情況是,在下位者始終是在下位,這篇文章以金錢為焦點而已,萬元戶背後,正好代表了年青打工仔的工作崗位停滯不前,要上位,大不易了。
很多人都大談培養人才,而焦點往往放在大學教育上。我不否定大學教育的重要,但是大學生畢業後,社會能否提供一個適合的工作空間、生活空間,讓這些吸收了頂尖知識的年輕人,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熟,真的成為人才呢?如果我們大部分的年輕打工仔,都是月光族的族人,或是近親,他們如何可以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又如何可以為我們的社會作出貢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