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圖)早年百姓有東西吃已經很不錯。當時不少人以紅薯填飽肚子,飯是它、菜也是它。(下圖)今朝館子吃飯,在中國城鄉居民來說是極普通的事。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敖敏輝、謝白清、古寧、羅冬凱
俗語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新中國成長的60周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改善。從解放初期的吃草皮樹根,到計劃經濟時期憑糧票肉票購糧度日,再到市場經濟時代花錢在市場上挑選喜愛的食品,甚至天天吃在餐館酒樓,中國百姓的小小餐桌經歷了巨變。
解放初期,全國百廢待興,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糧食從哪裡來、能不能吃飽成為老百姓每天思考的問題。蘿蔔、大白菜幾乎是餐桌上的主菜,青菜不夠吃,醃製的鹹菜能吃一冬。50年代初,國內糧食短缺。中央1953年10月發佈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乾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年災害 吃飯成大問題
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國進入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吃飯更成了老百姓最大的問題。廣東的「三年困難」來得最早,1958年底便開始。廣州白雲區夏茅村76歲的王東黎說,由於沒東西可吃,為了活命,很多人不得不靠偷東西吃維持,有什麼就偷什麼,什麼能吃的都偷。偷得最多的是魚塘裡的魚蝦,還偷地瓜、甘蔗,偷吃完甘蔗渣要拿到很遠的地方倒掉,一點蹤跡都不要給人發現。沒有米吃就到食堂去偷,幾個人摸進去,偷一次吃幾天。實在沒東西可偷了,就挖野菜扒樹皮吃。
老王回憶,1960年招兵,當時他所在區域體檢了360人,合格的只有5個,其中就有老王一個,其他人連90斤的體重標準都達不到。
票證時期持續了30多年。改革開放之後,全國開始實行責任承包制度,農民稍有了餘糧,城市居民工資稍微上漲,市場上的雞鴨魚肉供應量慢慢加大。到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老百姓的餐桌上退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21世紀 飲食結構多元化
上世紀90年代,城市中餐館如雨後春筍,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館隨處可見。進入新世紀,城鎮居民的飲食習慣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多元化的飲食結構促使人們崇尚健康、科學的飲食生活。從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從細糧為主到粗細搭配,維生素、蛋白質、低脂高鈣一系列營養指標充實着居民的生活,飲食的變化演繹出城鎮居民生活步步高、節節甜。
以前家裡要來客人,還要提前買菜,上鍋燉挺長時間。如今只要到超市熟食櫃台,就能挑選出現成的葷、素菜餚,拿回家上鍋一熱或一炒就能輕鬆上桌。家遇喜事、親友聚會等,往往到好一點的飯店、酒家包上幾桌吃個痛快,喝個開心。孩子們再也不用為吃不飽、吃不好發愁了,現在孩子發愁的是減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