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在不少中國城鄉居民對飲食除了要好之外,也講求精緻。圖為內地一個美食展上的精美菜式。
家住廣州海珠區工業大道的廣州黃巧萃回憶,在60年代,當年,家裡廚房案板上總是一碗黑乎乎的豆瓣醬,一碗又乾又鹹的醃白菜梗。每到開飯時,兄弟姐妹四個捧着苞蘆粿看看餐桌上的菜,一張張小臉就開始耷拉下來了。那時候的苞蘆粿很難吃,用赤麥粉做的手麵更是難以下嚥,整鍋子悶起來的紅蕃薯,直吃得小小的胃一遍遍的反酸水。
昔日渴望吃上白米飯
那個時候的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想飽飽的吃上一頓白米飯,外加一塊紅燒肉。之後,靠母親做裁縫生意和父親做木匠,生活有所改善。老家安徽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父母不再做小工,分到6畝地,家裡條件慢慢好起來,廚房餐桌變成了一張鑲着花紋邊的小方桌,桌上的魚和肉是一天比一天大塊,胃口也是越來越好,她也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曾經吃怕了的苞蘆粿和蕃薯,已理所當然地退出了餐桌,取而代之的是尊貴的精米飯和精粉麵。
如今葷素均衡重健康
鄰里之間走動,若遇見別人家裡剛好在吃飯,總會伸長脖子,好奇地探看一下餐桌上有什麼新鮮的菜。如果沒有看見大塊的肉,就會笑話別人的吝嗇,或是輕視別人的無能。朋友聚會,有人請自己吃了滿桌的山珍海味,自己也得要海鮮滷味的回請,否則就丟了自己的面子。王阿姨家如今的餐桌,是一張質地優良價格不菲的玻璃桌,桌上不再是大魚大肉,而是一桌葷素合理搭配的健康膳食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