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樓大廈已經成為內地大中型城市的共同特徵。
——人均住房面積增3倍 房價同步高漲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凌馨、陳曦
從解放初擠住舊洋房,到70年代幾代同堂,再到80年代「公房」(內地公屋、廉租房的一種)湧現、90年代樓市全面商品化,及至跨入新世紀後的聯排別墅、複式公寓,內地居民住宅歷經幾度巨變。人均住房面積由最初的6.7平方米,增至如今的27.1平方米,增幅約3倍。其間產權從無到有,樓市應運而生,外資數度起落,房價一路高漲。伴隨經濟突飛猛進,內地城市居民「住」的變遷,可謂滄海桑田。
新中國最初的住房歷程,始於沒收私產。「洋房從『資本家』那裡沒收來,就分給工人住,一間房要住好幾家,大家都沒有產權,能留下私房的人很少很少。」華東師範大學房地產系主任華偉話總結當時的情況。城市百姓的保障標準還僅限於「有吃有住」,住房條件如何卻很少考慮。
經濟起飛改善住房條件
從解放到1979年前,內地幾乎沒有新建什麼住宅。雖然住房面積總量有一定提高,不過人均居住面積非但沒增加,還降低了。
內地住房條件的改善與經濟起飛幾乎同步,也始於1979年。那一年,50個城市先後嘗試住房私有化。但由於國民收入水平低等原因,售出房屋總面積僅36.6萬平方米。實質性的改善出現在80年代,大批由單位興建的集體住房「公房」開始湧現。
當時的分配方式,是按級別、年齡、人數等條件來分配。入住者僅需支付很少的房租,屬於「福利分房」。但因每個單位效益不同,運氣好的,工作三、五年就有房;運氣差的,可能一輩子也分不到房子。而且,不在國有單位就業的人,更無法享受這項福利。
買斷公房催生「有產」時代
隨着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和大批知青回城,城市無房人口越來越多,「福利分房」已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而政府和企業單位亦開始不堪重負。於是,「買斷公房」應運而生。
所謂「買斷」,即房屋居住者以極低的價格購入住宅,而政府和企業單位則不再承擔房屋的維修等。儘管鄧小平1980年就提出住房可以買賣,但直到1995年內地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才出現「買斷公房」的高潮。
城市居民由「無產」變為「有產」,令他們可將名下的住房隨時出售變現,二手房市場隨之出現。而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人,也成為買房的主力。作為新興事物,「商品房」的出現,使內地房地產市場終於形成並蓬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