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如今的農村別墅。
上世紀50年代,內地農民一句童謠「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反映他們當時對住房的夢想。如今,他們的夢想早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7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建房高潮,奠定了農村住房硬件設施的基礎。而本世紀大力推行的新農村建設,則在逐步為農民們完善照明、通訊等外部設施的配套。如今在內地較為富裕的農民,幾乎家家住「別墅」,居住條件比大多數城市居民還要好。
70年代首重質量提升
70年代末期,隨着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大部分農村地區掀起了第一輪建房熱潮,主要內容是提升住房質量,以平瓦房取代草房和土房。雖然平瓦房在防水、防震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但房屋仍然較為簡陋。
全面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迅速改善。農民對住房的要求,也由原本的「安全」,上升到「寬敞」。在1978年至1989年間,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8.1平方米激增至17.2平方米。
90年代初期掀起的第二次建房高潮,則以平房變樓房為特徵。統計顯示,到1993年,農村樓房住宅已佔新建住宅的47.28%。此時,農民建房已不單單追求寬敞,也開始注重舒適。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農村住宅告別了傳統的堂屋、臥室、廚房「老三間」佈局,變為類似城市公寓的套間。
電視互聯網成標準配備
不過,日益富裕的農民已開始追求內部設施的「更新換代」。只有「電燈電話」,已不再是生活條件良好的標誌。天然氣進廚房、太陽能進浴室、有線電視進客廳、互聯網進書房已成了富裕地區農民建房的標準配置。
於此同時,農民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顛覆了人們對農村「髒、亂、臭」的印象。不少農民更在自家院子裡修建花台,栽花種草,房屋四周的環境既美麗又乾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