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80至90年代的「福利公房」。
從解放後分到的水車棚,到80年代建成的磚房,再到90年代蓋起的3層小樓,住在農村的江蘇人方炎(化名),已經換過3次房。這些房子的價值,也從「不要錢」,變成500元(人民幣,下同),直到最後的20萬元,年均「增值」3千多元。
方炎回憶,自己小時候住的是泥牆草頂的小土屋。「聽老一輩人說,一開始我們家沒房子,解放後分到一個廢棄的舊水車棚,共有一間半。家裡就在旁邊又用泥壘了一間,才算有了3間房」。
如今方炎家早就住進了樓房,原來屋後由豬圈「兼任」的茅坑,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每層都有的衛生間,泥地、泥牆也早換成了地板、牆面漆。而且,所有城市裡有的現代化設施如電視、空調、微波爐等,方炎的新家也都有。「我敢說,肯定比城裡住得好。」
不過,就算在80年代,這些也是方炎難以想像的事。「那時候裝個電燈就稀罕得不得了。電視更別說,每天就是聽廣播起床,再聽着廣播睡覺。」如今方炎早就不聽廣播了,家裡安裝的「村村通」,能收看接近60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此外,方炎的家也鋪設了網絡。「我的兒子沒事就上網聊天;我不會聊天,就在網上打牌。」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