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70至80年代擁擠的「鴿子籠」。
今年70多歲的李伯,在上海住了一輩子。從他有記憶起,就跟父母住在上海南浦大橋附近的棚戶區。十幾戶人家住在一個屋簷下,每家面積只有7、8平方米(約合80呎)左右,最多時一家三代6個人同時住在一起。「家裡的桌子、椅子、沙發—都是我的床。」李伯說。
遇上動遷 幸分新房
對於那段日子,李伯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清晨四五時,倒糞站前擠滿拎着各式各樣的馬桶、痰盂的男女老少。「那時候根本沒有自來水,抽水馬桶就更不知道是什麼了。」李伯還告訴記者一件趣事:「剛搬到新公房時,第一次進屋,我就直奔衛生間,因為終於不用天天倒馬桶了。」
90年代中期,因為要建造南浦大橋,李伯一家被動遷到現在的浦東,兩室一廳,還有獨用的廚房和廁所。李伯夫婦用當年省下的動遷費及多年的積蓄共20多萬元,買下了這套動遷房。「當我拿到房產證時,真是激動萬分,我有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私產房。」
李伯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已經成家,各自買了商品房。07年,孝順的兒女花了80萬在浦東又給父母買了一套兩居室的商品房。該小區常年綠草如茵,電子監控、智能化安保更是讓兩位老人住的很放心。此外,小區配套設施也很齊全,超市、醫院、孫輩的學校都在1公里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