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9年,中國上半年汽車銷量首次超過600萬輛,一舉超過美、日等國,躍升為全球最大新車市場。 圖為觀眾在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上觀看新款紅旗轎車。 新華社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唐苗苗、朱樺 實習生劉丹菲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每一個家庭都有一部「交通工具變遷史」:從建國初期出行依靠步行,到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風行,從90年代摩托車普及,再到如今小轎車進入家庭,中國這個昔日西方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已搖身一變,超越日、美成為全球最大新車消費市場。
「交通基本靠走」,這可以說是建國初期中國大部分地區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在農村,交通工具基本沒有,老百姓走親訪友、趕集辦事,只能靠雙腳步行,家裡有牲畜的可以裝輛畜力車。那個時候,自行車在城市剛剛出現,而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則是在上世紀70年代。
70年代 自行車走入百姓家
今年50多歲的郭錦通回憶,家裡的第一輛自行車出現在1972年,「我還記得那是一輛紅棉牌自行車,當時一買回來,就成了家裡最寶貝的物件,每天都要擦拭,生怕它生鏽了,真的是呵護備至。」雖然這輛自行車對當時只有10多歲的郭錦通來說是「又重又高,學起來沒少摔」,但它仍讓郭錦通大大威風了一場,「當時買一輛自行車要接近200元人民幣,相當於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所以村裡只有兩家人有自行車。」他的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到他家看自行車,村民們也常常跑來借用,今天這家要去糧站載米,明天那家要去拿化肥,漸漸地,自行車簡直變成了村裡的「公用交通工具」。後來,家裡又購置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
到了90年代初期,自行車已經成了大眾最普遍常見的交通工具。1995年廣州市區自行車數量達到288萬輛,平均每1.5個市民就擁有一輛自行車,創歷史之最。在廣州老一輩人而言,當時每天早晨,上千人騎着自行車過海珠橋的壯觀情景仍歷歷在目。西方人看來,中國儼然是一個「自行車王國」。
如果說7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是當時結婚必備的「三大件」,那麼到了90年代,結婚「三大件」已經變成了「八大件」,首件也從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其他七件依次是照相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收錄機、縫紉機、手錶。1984年,郭錦通花了3,500多元購買了一輛嘉陵摩托車,再次成為村裡第一個買摩托車的。郭錦通說,摩托車大大開闊了家人的出行範圍,各個村鎮、縣城之間的交往也更加便捷。改革開放後,家裡經商的郭錦通經濟狀況也越來越好,家裡前後購置了6、7部摩托車,「每次都是買了最新款後就把舊的送給親戚朋友。」直到現在,在中國一些小城鎮,摩托車仍是人們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
汽車普及 自駕遊成新時尚
2000年以後,隨着汽車工業迅猛發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私家車」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數據顯示,在中國最發達的一些地方,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私家車的數量都已超過兩位數,上海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轎車11輛,在浙江這個比例達到了15輛,而在廣東已超過17輛。郭錦通的家裡,現在也已經擁有了兩輛汽車了。每逢節假日,帶着家人或是一群朋友自駕車到珠三角地區各景點去遊玩,已經成了一種都市新時尚。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市場中的「重鎮」,就在全球汽車市場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的2009年,中國上半年汽車銷量首次超過600萬輛,一舉超過美、日等國,躍升為全球最大新車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