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麗江古城與內地城市方正嚴整的格局迥然不同,融漢、白、藏等民族建築文化的納西民居古樸厚重,保存完好。
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建築群和建構古城時,也不忘將它植根於地方和民族傳統,未盲目傚法中原「方形根基」的傳統建築模式,也不築城牆。木氏土司不築城牆的做法除了以口圍「木」便成「困」的忌諱之外,主要與他們那種不想坐井觀天困守邊隅,力圖容納百川之河,海闊天空地發展的思想和廣納天下英才,博采眾家精華的開放襟懷和明智策略密切相關,麗江不像中原很多古城那種困守一隅,最後導致封閉萎縮的陳腐氣息。
歷史上,麗江古城總是開門笑納四方俊傑,迎接八面來風,因此,許許多多來自山南海北的異鄉客慕名來到這個納西古國的古城,在此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和靈魂棲息之地,於是在此生兒育女紮下根,因此,麗江古城成為中國一個少有的將漢族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為一體的古城。據調查,麗江古城及近郊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有138個姓,50年代後新增的姓有89個。如張、王、李、趙、楊、孫、錢、 江、蔣、桑、姚、呂、曹、曾、黃、易、賴、蘇、姚、闕、邱、宣、吳、杜、傅等常見和不常見的姓氏,在麗江古城都可以找到,而這些外來戶早一無例外地講着納西語,娶納西婦,嫁納西漢,穿納西服,早已成為地地道道的納西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互補,使這座古城不斷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麗江古城是一個充滿着俗世樂趣和人情味的古城。歷史上,它是滇藏貿易的重鎮和中印貿易的樞紐,是充滿邊地兒女傳奇色彩的「茶馬故道」上最重要的驛站。各民族在長期的集市貿易中建立了和睦友好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