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深養老院度中秋 9成長者獨對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馬會深圳養老院中孤獨的長者,覺得中秋之夜顯得格外漫長。本報深圳傳真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 熊君慧 實習記者 郭若溪

 年年明月,歲歲中秋,這個中國傳統的團圓日又有多少悲歡故事?中秋之夜,記者到訪香港賽馬會深圳康復會頤康院,發現9成在這裡養老的香港長者無法返港與子女團聚。這一天,雖有6成長者的子女北上與老人吃飯敘舊,但絕大多數仍然將晚上賞月的最佳時刻留給了自己和年輕一輩,留下老人在養老院獨自對月。

 入夜後,這座位於深圳鹽田、擁有半山海景的院舍,山海之間寂寂無聲,一輪滿月遙照千里。老人們或由護工攙扶,或坐著輪椅到院子「靜」心賞月。老人的孤獨,在中秋之夜顯得格外漫長。他們孤獨的內心,折射著現代社會的幾許無奈,也浸泡著現代社會傳統美德淡化的憂愁。

 10月3日晚,中秋夜。大鵬灣畔,皓月當空,這是22年以來最亮最高的月亮,也是本世紀以來觀測效果最佳的月亮。但86歲的楊婆婆卻無心賞月,只是拖著兩個女兒的手,淚光盈盈。短短相聚幾個小時後,即將來臨的分別可能是兩三周甚至一個月。不善言辭的老人,千言萬語無從出口。

養育8子女 無奈難防老

 今年中秋節是楊婆婆在頤康院度過的第一個節日。小兒子和兩個女兒中秋節中午陪楊婆婆吃午飯,晚上要趕回香港與子女聚餐。眼看著子女前來道別,楊婆婆彷彿回到兩個月前剛入住時一樣,依依不捨,眼中淚花點點。楊婆婆抱著傳統「養兒防老」的思想,養育了5女3子,因此至今未能接受住入養老院的現實。子女走後,她對記者說:「我生了8個子女,不就是為了養老嗎?為什麼臨老,沒有一個子女願意養我,落得孤獨一人的下場?」

 說者落淚,聞者辛酸。坐在楊婆婆旁邊的幾位老人,子女大多下午就已經返港或因工作忙沒有上來探望,他們看著桌上的中秋晚餐,感到難以下嚥。

翹首盼兒女 中秋怕孤清

 養老院現住著約50位香港長者,除了3位行動方便可返港與家人過中秋外,其他老人都只能在院裡等待子女上來看望。早上7、8點鐘,許多老人早早吃完早餐,不像往常出去散步,而是坐在房裡等待子女。中秋當天,大約有6成老人子女前來探望,大多在上午10點左右趕到頤康院,接老人到附近大梅沙、沙頭角吃飯,然後在下午或傍晚前,又匆匆趕回香港。

 院長莫思傑表示,香港生活節奏過快,為人子女,往往對老人的內心世界缺乏關注。以度中秋為例,雖然6成長者的子女北上與老人吃飯敘舊,但很多人只把它當成一種形式,忽略與老人談心,交流自己的工作生活,讓老人仍然感覺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一分子。長期與老人相處的社工趙陶陶分析,許多老人辛苦一生扛起一個家,到老了感到子女不再傾聽自己的意見,感到自己被家庭邊緣化,是他們內心最大的苦悶。

多見兒女面 返港心迫切

 但是許多老人內心仍然傾向於留在香港養老,只是苦於床位不夠,只好暫時北上。許多長者是一邊在珠三角居住一邊在香港排期輪候。以入住頤康院的香港長者為例,他們很多是因為身體需要長期看護才不得已入住,其中有20%同時還在輪候香港的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養老機構床位。趙陶陶認為,這也反映出,他們返港之心仍很迫切,認為與子女同處一個城市,能夠更容易見面。而入住養老院的長者中,超過一成思念香港、渴望與家人團聚的情緒特別明顯。

人老倍思親 兒女勿忽略

 70、80歲的長者往往受很深的傳統觀念影響,無論是入住香港養老機構,還是北上珠三角,他們無聲的寂寞常常被兒女忽略,傳統「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成為許多香港老人此生或許無法實現的奢望。

相關新聞
涉性騷擾下屬 甘乃威曖昧否認 (圖)
甘乃威回應記者問題重點 (圖)
民主黨「家風」敗壞 詐騙召妓婚外情樣樣齊
何俊仁欲閉門自查 回避交代
曾鈺成:立會將認真處理
港人棄285萬月餅 高達270幢國金 (圖)
港人度中秋的碳排放量 (圖)
中秋垃圾微減2.65噸
中秋翌日垃圾及煲蠟比較 (圖)
范太連續多年幫剷蠟 (圖)
熒光棒漏液體 兩人灼傷眼 (圖)
深養老院度中秋 9成長者獨對月 (圖)
港長者入住 兩年增3倍 (圖)
兒孫獅舞動地來 院友阿伯樂開懷 (圖)
制約難題多 婆婆淚沾襟 (圖)
健忘先忘憂 體諒換體康
海邊3米巨浪 吞噬好青年 (圖)
近期水上活動奪命意外 (圖)
熬夜醉酒游水 隨時沒頂
墮電梯槽慘案肇因 10噸泥頭壓塌工作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