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珠海是全國最早的特區之一。圖為鄧小平1984年視察珠海時與時任市長梁廣大握手。
——鍾世堅市長痛批行政效率低下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田炳信、羅愛文、黃殿晶、謝白清
港珠澳大橋將拉近珠海與香港的距離,橫琴開發讓珠港澳合作有了新載體。珠海的「大機遇」確實到來,但珠海最終能否抓住這幾乎是最後的機遇,人們還須拭目以待。
然而,香港智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朱文暉卻已隔海潑來一盆冷水,他曾做過一項調查,諮詢過數百家香港投資機構,得出的結論是,即便大橋修通,香港也很少有投資機構願意到珠海投資。原因何在?多名港商表示:珠海行政效率慢、審批難。
軟實力下降,讓再次面臨機遇的珠海無比尷尬,成為珠海走出困境的絆腳石。多名學者感慨,珠海如果把握不好,港珠澳大橋即使開通,珠海可能僅僅變成是一個通道,最終是「尾氣留下了,經濟放走了」。
珠海行政效率低下,早已為珠海市民、企業詬病。據透露,今年上半年,珠海某些政府部門僅完成全年工作的30%,珠海市長鍾世堅曾就此專門提出過嚴厲批評。珠海各經濟園區對政府效率抱怨尤其大,一些園區項目,國家、廣東省的手續幾天就能辦妥,但在珠海本市的手續反而需要幾周。政府本身的項目都如此緩慢,其他更是可想而知。
這一切,與改革開放初期的珠海氣魄和速度,形成鮮明對比。
高端人才留不住 支柱產業撤離
30年前,珠海是中國青年的「夢工廠」,珠海的一舉一動,都起着風向標的作用。比如,重金獎勵科技人員、給優秀企業家發汽車、珠海西部的大開發等等,令珠海一度吸引了全中國的熱血青年、冒險商人以及在其他地方懷才不遇的科技人員。這裡還曾創造了無數個城市經典語言,例如,「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還你一桶油」。這裡更是鄧小平最早給特區題詞的地方,鄧小平兩次視察珠海,第二次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也是在珠海誕生的。
廣東當代經濟研究中心楊正滸博士(見圖),就是當年闖蕩珠海的百萬尋夢者之一。1994年在朋友邀請下,他來到珠海。「我朋友曾於20世紀90年代初從甘肅至珠海創業,當時正值珠海『科技重獎』人才之時。」那時,珠海對於高科技人才,獎勵價值100萬元的別墅一棟,此外還贈1輛汽車。「那時的珠海很有號召力,吸引大批年輕人前來,包括史玉柱這樣的商業人才。」但很多得獎人不久後都離珠海而去,「我朋友僅在珠海待了1年半就回了蘭州。」
昔日「激情夢園」 而今「養老勝地」
離開的不僅是人才,還有支柱企業。巨人和金山兩大軟體公司總部離開珠海,對珠海衝擊很大,軟體行業一度受挫,珠海成為國際軟體外包基地的夢想也隨之破碎。
儘管如此,珠海仍然有吸引力,就像30年前,遊玩珠三角的人都願意去珠海轉一趟。但心境不同了。過去到珠海是為了創業,現在是為了休閒。今天的珠海,更像一個風景美過歐洲、閒散勝過英法的「養老勝地」。但特區開荒牛的精神,特區人敢領風氣之先的魅力,都蕩然無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