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近日媒介報道得非常多的是特首施政報告翌日的電台廣播節目內,有聽眾「叩應」表示與男朋友分別是法律及醫療專業,卻因為近日樓價高企,而不能如願成為上車族,一通電話引致社會嘩然。第一反應是:專業人士傳統上是香港的精英階級,如果連社會精英也沒能力成為業主,確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不過大家也應該留意,比起六七十年代,人所羡慕的社會精英,他們的經濟能力也起了些變化,收入雖說比一般打工仔為佳,但已然打了折扣。當然我們也要分析話中的話:因為事主希望買的是港島較優質的地區,選定特定置業地區自然就要付特別高的代價,情況一如付屋h診所價錢要得到半山私家醫院服務,自然辦不到。
撇開過分的樓價泡沫不談,要成為國際金融商業中心,香港得付出國際金融商業中心的代價。最基本的就是政府不應該影響私人地產市場。縱觀能成為國際金融商業中心的都市,不難發現都有同一現象,市中心的樓宇價格,都高得非一般打工仔能應付,生活消費也會比周邊高企。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悉尼等均莫不如是。即使是快餐連鎖店,市中心分店的食品價格也比邊陲的地區要貴。打工族每天早上從四方八面湧向市中心,下班時又自市區「撤退」。一些較有能力的或會趁年輕掙錢能力較高時,咬緊牙關在較繁盛地區置業,作為未來生活的一種投資。他日退休時把房子賣掉,所得的除了足夠在偏遠地區重新購置樓房外,餘下的部分也足以支付退休後優悠生活。接手置房的又重複同一個周期,生活也就如此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