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Sadovy Yvonne
「海底世界非常美麗浪漫,各種生物都有不同的身體結構及顏色,我很想更深入認識牠們,所以苦練深海潛水,更到曼徹斯特大學修讀海洋生物學。」現職港大理學院教授Sadovy Yvonne表示,無邊無際的海洋蘊藏着無數生命,但它其實備受威脅,而近年研究發現,香港人和這些威脅原來是有關係的。
Sadovy Yvonne曾在各地從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來從事研究各種海洋生物,對牠們的安危當然格外緊張。「對於海洋生物,一般人可能只想到如何品嚐它們。近年的研究顯示,海洋生物繁殖量不斷遞減,捕魚量卻不斷提升,所以問題便出現。」她表示,人們一直誤解海洋的資源是取之不盡,根據統計,人類在地球主要捕魚水域的總捕魚量,在1950年至1990年期間急速上升,由每年3,000萬噸升至1億3,000萬噸。
捕撈過度可致絕種
「漁夫是否太勤力?其實不盡然,人口增加及捕魚技術提升,才是捕魚量上升的主因。」Sadovy Yvonne表示,人們主要接觸的440種魚類,約有一半幾乎被人類「消耗盡」。「人們總是覺得魚類會不斷繁殖,很多只是躲藏在海洋深處。這理論看似成立,卻不知不覺地破壞了海洋生態發展規律,當中香港人更間接有份參與。」
「黃花魚、紅斑、黃唇魚、鋸鯊等,都是能在香港水域找到的『暢銷魚』。紅斑更與香港人有深厚感情,回歸前曾被列為郵票圖案,它也開始受到絕種的威脅。」Sadovy Yvonne表示,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海產市場。除了在本土水域被撈獲的,很多在遠方生活的海產,也每天經飛機和水路運往香港。部分是用作內需,有的是作轉口用途。」香港的西貢、鯉魚門聞名於世,更是亞太區內的重要海鮮貿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