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聖類斯醫生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2-28]     我要評論

潘國森

 台灣遠流出版社在世紀之交為我幾本評論金庸武俠小說的作品出版台灣版,兩位編輯小姐叫我到「金庸茶館網站」看看,那既是一個供讀者交流的園地,同時又發揮了中文寫作坊的功能。發帖留言的讀者主要來自香港和台灣,亦有內地和海外的朋友。既有由小學到大學研究院的學生,還有已畢業離校的年輕人,亦有我這類老人家,十分熱鬧。當然不會有人特別為小朋友批改文章,但是有誰的留言打錯字、用錯詞,很快就有網友提醒。待在那邊一段日子之後,發覺許多小朋友的文章進步很大,想必是觀摩人家作品時隨看隨學,隨學隨用之功。

 有一回那邊一位在國際學校唸書的小女孩向「潘老頭」發求救訊號,原來為了要交讀書報告。老師指明同學可以找一位校外的顧問作指導,這小女孩甚為優秀,覺得不必這麼麻煩。後來見其他同學都請得強援,大學教授、醫生、律師都有,便擔心會吃虧,便臨急抱佛腳。其實她的報告寫得很好,內容條理分明,行文清通流暢。我沒有甚麼意見可加,只點出幾個修辭上的小毛病和錯別字。

 常規教育要加強利用社會資源,實在是大勢所趨,今年新出爐的中學通識教育科是必修科,日後香港學生在本地升讀大學一定要這科合格。教育當局更明文鼓勵學校應要組織家長和校友充當學生的義務導師。看來,各中學在這方面人力資源的強弱,將會是小學生升中選校時一個全新的考慮點。

 聖類斯同學會對回饋母校有長遠的規劃,早前二零零九年中已籌組「聖類斯同學會醫生團」,由溫浩如醫生和丘章新醫生領導團務,兩位校友畢業年期相隔超過廿載,如果不是中學校友的關係,不容易有這樣獨特的合作機會。第一步工作是在醫學界尋找「失散的兄弟」,結果一輪「人肉搜索」後找到橫跨六十年代到千禧年後畢業的聖類斯校友醫生過百人,團務上軌道之後還會吸納註冊中醫師、牙醫等「兄弟專業」的校友。會員分兩類,現職醫生可以加入為普通會員,正在大學唸醫科的則可以當學生會員。現時新的通識教育科有六個單元,當中「公共衛生」和「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肯定需要醫學專業的支援,醫生團回饋母校,定可發揮巨大作用。而且會員之間亦會有深層交流,例如剛畢業的年輕醫生要選擇專科發展方向,這時學長的親身經驗最值得參考借鏡;醫科生在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時,亦可以向過來人取經。老中青會員既有醫學院和聖類斯雙重校友的情誼,又有共同的集體回憶和團結精神,連相處的磨合期也節省了,相信這個團隊對香港醫學界亦會有貢獻。連立志報讀醫科的小師弟也會得到最方便的資訊渠道,真是一舉數得。總之,醫生支援中小學教育,已經不再僅僅是推廣健康教育那麼簡單。

 成立醫生團只是起步點,畢竟醫生這個行業最簡單,不是港大校友便是中大校友,較易召集。此後應該是律師團、會計師團、工程師團、建築師團等等。

相關新聞
按圖索驥 把握香港文化脈搏 (圖)
西九文娛區 繪製香港文化大藍圖 (圖)
火炭、牛棚 創意藝術村培育文化部落 (圖)
藍屋 關注社區文化 (圖)
北九龍裁判法院向國際藝術設計進軍 (圖)
李小龍故居博物館另類的文化遺蹤 (圖)
香港、獅城 文化硬件比拚 (圖)
下期預告:
唐立淇星座書可不是亂寫的 (圖)
書評:大地鐵錚錚的文人風骨 (圖)
書介•中西醫五臟比較研究 (圖)
書介•四疊半宿舍,青春迷走 (圖)
書介•豐臣公主 (圖)
書介•美的感動:19條建築之旅 (圖)
書介•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 (圖)
送書印花
徵稿啟事
百家廊:過去很久,卻又剛剛發生 (圖)
翠袖乾坤:貪之過
一家之言:倒數之殤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