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規劃署助理署長黃偉民表示,研究古洞北及粉嶺北適量調高住宅密度。本報記者羅敬文 攝
封鎖逾半世紀的約2,800公頃邊境禁區,其中2,400公頃將於今年底起分4階段逐步解禁,山咀、香園圍、竹園、打鼓嶺、羅湖、料壆和下灣村等主要村落將會被剔出禁區範圍,約5,000名禁區內居民日後毋須再用禁區紙出入。
不過,有「邊境市中心」之稱的沙頭角墟,卻因保安理由未能獲得「解禁」。港府早前解釋,中英街並沒有正規管制站設施,亦沒有實質屏障顯示香港和內地的界線,而沙頭角走私和非法入境活動持續,這些保安風險均顯示,沙頭角墟有需要維持邊境禁區限制。不過,保安局會繼續與當地居民商討有關開放遊客利用沙頭角公眾碼頭,前往新界東北岸和附近離島事宜,把沙頭角打造成旅遊點。
香港禁區範圍源於香港在殖民統治時期時,因邊境出現大量內地偷渡者,港府遂於1951年根據《公安條例》設立禁區,以便保安部隊能維持香港與內地的邊界完整以及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案。在1962年,邊境禁區擴大至現有範圍,覆蓋香港與深圳邊界以南約2,800公頃的土地,包括元朗區東北部和北區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