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朗 天
新曆新年剛過,大家的眼睛早已瞄向新春檔期,畢竟本地賀歲片曾經是盛極一時的次類型,而且票房收益和藝術成績的好壞還帶有彩頭的味道。
拍賀歲片是保險的投資,片種傳統以喜劇(尤其是動作喜劇)為主,直至年前爾冬陞以不乏血腥「核突」場面的《門徒》打破傳統。後者標榜的特色是事前詳細的資料搜集,所謂可媲美荷里活電影的技術展示(就具體的電影主題而言便是製毒和販毒的細緻過程)。跟傳統(動作)喜劇偏重搞笑和肢體動感及毋須技術的細緻描畫大異其趣。
拍片需要在資料搜集方面投資是近年的共識。局部細節,愈來愈重要,連拍武俠片,以前不斷打便成,現在,可能基於宣傳的需要,片中物質和制度文化的細節交代,不得不被注重起來。
今年新春檔期公映,由李仁港執導的《錦衣衛》,便好像是一部有細部技術的製作。主創人拋出「大明十四勢」這個引人注目的名稱,說是錦衣衛執行任務的器具盒,內有不同用途(包括自殺)的十四把刀。
李仁港過往的作品也重視這種物質文化;前作《三國之見龍卸甲》關於魏軍和蜀軍的衣甲旗幟,片裡片外都來一番說明考究。然而,似乎還是借題發揮創作者多,有真正歷史根據者少。
「大明十四勢」可能令熟悉武俠創作的觀眾立即想起古龍作品《英雄無淚》中蕭淚血的箱子。又或者是黃鷹《天蠶變》武當掌門青松隨身六絕武器的容器。
重點不在於取材,而在武俠文化本質的幻想性,如何跟真正注重細部技術的「專業」電影融合起來。當年楚原《天涯明月刀》便發奇想,把獨行俠的披肩和西部手槍,跟中式機關刀綜合起來,讓狄龍使出會轉動的傅紅雪之刀。好看是好看了,技術解釋卻是全交白卷。今天的李仁港,實際又走了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