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記憶後書:桐城六尺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9]     我要評論

鄭政恆

 我們一行人從北京坐飛機南下安徽合肥,再從機場轉乘大巴往桐城,抵達城中時已是黑夜。

 桐城為清代的文化名城,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等著名文人都是桐城人,故有桐城派之稱,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的衝擊,桐城派已變成大反派,桐城也變得寂寂無名了。

 翌日早上,桐城文化節的節目教我感到莫名其妙,於是和台灣詩人陳黎、內地詩人胡續東和他太太周舒、兩位蒙古詩人和一個當地人周圍走走,除了在文廟和桐城的大街小巷蹓躂,我們還去了六尺巷。

 六尺巷是桐城的名勝,話說康熙在位時,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家與吳家為鄰,吳家造屋,竟向張家一邊擴展了三尺,令兩家人爭執不和,張家的人送書向張英匯報此事,張英回覆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吳家眼見張家退讓了三尺地,自己也讓三尺,由是空出了一條六尺巷。

 晚上我們一行人看黃梅戲,戲目正是《六尺巷》,創作人以上述的故事為據,加油添醋多了一段「羅蜜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讓張家的公子愛上吳家的姑娘。而現在的黃梅戲,似乎與我從李翰祥電影了解到的黃梅戲已有所不同,現在的戲顯得俗氣,旋律也少不免花俏修飾。

 六尺巷的故事令我想到中國人的美德、退讓的性格、歷史的眼光,但是翻過事實的另一面再看,中國人就是比較不守原則,不願意堅持己見,對當下眼前不公不義的事情忍氣吞聲,不積極討回公道。如今六尺巷還在,深深的巷子通向另一條街道,彷彿一些國民的性格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而成,如果想改變,也要走一段很長的路。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中國站起來》的敵意和荒唐 (圖)
亦有可聞:傷心的花鈿 (圖)
古典瞬間:漫說雩祭
豆棚閒話:孔子家鄉的「珍寶」:楷雕 (圖)
來鴻:詩二首
百家廊:鳩山深陷「獻金門」(上) (圖)
翠袖乾坤:迎合
海闊天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琴台客聚:李世民的高層視野
生活語絲:村上春樹的幽默
思旋天地:苦盡甘來
記憶後書:桐城六尺巷
懷念伊力盧馬 雪蓮:二十年合作師友情 (圖)
法國新浪潮 最後的大師 (圖)
盧馬部分重要作品
啟示錄:霓裳篇:怎樣設計才有風格 (圖)
銀幕短打:港片的不細緻傳統
影誌人事:也談廣州市的文化名片 (圖)
文化氣息 聚焦尖沙咀購物旺地 (圖)
「都市一隅. 花 」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