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法國新浪潮 最後的大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與伊力盧馬合作近二十年的雪蓮。

 上周一(1月11日)病逝於巴黎,享年89歲的伊力盧馬(Eric Rohmer),是法國新浪潮諸位名導中成名較晚的一位。伊力盧馬曾經當過文學家、任法語教師,後來轉行當影評人,與新浪潮領軍人物尚盧高達、杜魯福等在《電影筆記》(Les Cahiers du Cinema)撰寫影評,當其他人都已成名時,伊力盧馬仍然集中於電影評論,並出任《電影筆記》的總編輯。

 直至1959年,伊力盧馬拍攝首齣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但坊間反應一般,其後他拍了一系列的電視作品。1969年的《慕德之夜》(My Night at Maud's)令伊力盧馬聲名大噪,其時他已經49歲。影片描述一名年輕的天主教徒與失婚女人共度一晚,兩人展開連場對話,欲拒還迎。《慕德之夜》亦是伊力盧馬著名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的其中一篇。其後,伊力盧馬相繼拍攝出「喜劇與諺語」、「四季系列」等系列電影,透過年輕人的故事描述愛情。

 相較起其他法國名導,伊力盧馬直至49歲才成名,其後連續獲得國際三大影展的青睞。1976年憑《侯爵夫人》(The Marquise of O)獲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83年的《沙灘上的少女》(Pauline at the Beach)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1986的《綠光》(Summer)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中國站起來》的敵意和荒唐 (圖)
亦有可聞:傷心的花鈿 (圖)
古典瞬間:漫說雩祭
豆棚閒話:孔子家鄉的「珍寶」:楷雕 (圖)
來鴻:詩二首
百家廊:鳩山深陷「獻金門」(上) (圖)
翠袖乾坤:迎合
海闊天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琴台客聚:李世民的高層視野
生活語絲:村上春樹的幽默
思旋天地:苦盡甘來
記憶後書:桐城六尺巷
懷念伊力盧馬 雪蓮:二十年合作師友情 (圖)
法國新浪潮 最後的大師 (圖)
盧馬部分重要作品
啟示錄:霓裳篇:怎樣設計才有風格 (圖)
銀幕短打:港片的不細緻傳統
影誌人事:也談廣州市的文化名片 (圖)
文化氣息 聚焦尖沙咀購物旺地 (圖)
「都市一隅. 花 」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