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7歲的袁小姐(左),12歲患炎症性腸病。她說,近兩月轉為注射生物製劑,病情變得穩定,體重亦升至80磅,但因無法承擔過高藥費,曾一度停用。圖右為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教授吳兆文。本報記者鄭曼喬 攝
【本報訊】(實習記者 鄭曼喬)隨著港人飲食西化,高血糖、高膽固醇等患者愈來愈多,令到患上「炎症性腸病」造成腸道發炎和潰爛的機會大增2至5倍。威爾斯親王醫院目前每周至少接獲一宗「炎症性腸病」個案,更發現患者越趨年輕化,不少年介20歲以下。中文大學醫學院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其中一種,過去20年的發病率飆升6倍,呼籲市民若出現腹痛、大便帶血等病徵便要求醫,現時有一種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每年藥費高達12萬元。
病徵貧血眼發炎腹瀉痛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教授吳兆文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不會傳染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發病年齡較輕,一般是20至40歲,成因與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衡有關,病菌對消化系統內的共生細菌進行攻擊,令到腸道發炎和潰爛,病徵包括貧血、眼睛發炎、皮膚紅腫、大便有血、腹瀉和腹痛等。
他表示,炎症性腸病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在1986年至2001年,克隆氏症的發病率上升3倍,每10萬名港人便有一宗新症;潰瘍性結腸炎在過去20年發病率上升6倍,每10萬名港人就有2.1宗新症。他稱,患者不斷增加,相信與飲食習慣不良有關,高血糖患者患上炎症性腸病比率較常人高2倍,高膽固醇患者則高出4至5倍,目前威院每周至少接獲一宗炎症性腸病個案,部分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下。
新針劑每年藥費逾12萬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周佳禮稱,炎症性腸病只能靠藥物控制病情,過去傳統藥物常引起副作用,近年出現一種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約40%克隆氏症患者接受治療後一年,復發機率由84%降至9%;35%瘍性結腸患者,復發機率則從17%降至10%。不過她指出,生物製劑每針價格逾萬元,估計一年藥費至少12萬元。
今年27歲的袁小姐,12歲時患上炎症性腸病,之前一直靠服用激素抑制病情,但病情一直反覆,其間多次進行手術,目前大腸只餘下三分一,該病亦令她無法上學及上班,體重跌至60磅。
她說,近兩月轉為注射物製劑,病情變得穩定,體重亦已升至80磅,但因無法承擔過高藥費,其間曾一度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