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消防處引入一輛價值270萬元搜救車,最快將於明年5月投入服務。 本報記者潘政祁 攝
【本報訊】(記者 邱益忠)在特大災難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拯救人命的關鍵,縱然本港地震風險低,但馬頭圍道塌樓事故顯示,救援隊伍必須有足夠準備應對災難。為提高坍塌搜救專隊的拯救效率,消防處將斥資710萬元提高專隊的裝備及改善訓練設施,當中包括購買4部可憑著呼吸及脈搏尋找昏迷人士的高科技生命探測儀,以及引入2隻能透過嗅覺,搜尋有生命跡象的受困人士的搜救犬。
經過2008年四川大地震拯救行動後,消防處發現有需要進一步提升前線人員處理坍塌事故的能力,因此同年7月挑選600名精英接受為期5天的坍塌專業訓練,通過考核後,去年11月成立坍塌搜救專隊。
成立不足3月 專隊即遇塌樓
消防總長黃世銓表示,該專隊有125人,包括18名救護人員,另有46名曾到四川救援的隊員亦全部入伍,「要成功入選,體能及心理質素要好,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沒有幽閉恐懼症,並要有勇有謀」。
坍塌搜救專隊分為3隊,平時分別在香港總區西灣河消防局、九龍總區九龍灣消防局及新界總區東涌消防局駐守,每局每天最少有8名專隊隊員當值,而日班及夜班分別有7輛及3輛有專隊救護員當值的救護車候命。專隊成立不足3個月,便遇上馬頭圍罕見的塌樓事故,黃世銓對隊員表現滿意,「隊員到其他危樓呼叫其他住客離開,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及決心,而拯救工作亦不可靠大型工具,非常困難」。
搜救車明年5月投入服務
為進一步強化專隊,消防處已經斥資120萬元訂購4部高科技生命探測儀,加強搜救工作,預計9月投入運作。黃世銓表示,現時沿用的探測儀只能探測受困人士所發出的聲音,「若受困人士昏迷便不能發揮作用,而新儀器可憑呼吸及脈搏,尋找昏迷人士」。消防處同時引入一輛價值270萬元、專隊製造的搜救車,車上配備重型搜救裝備,最快會於2011年5月投入服務。
消防處亦決定從北京地震局引入2頭搜救犬,並派2名坍塌搜救專隊隊員接受為期3個月的領犬員訓練,預計共花費逾20萬元,今年第3季可投入服務。黃世銓說,該2頭搜救犬能夠利用嗅覺,找到有生命跡象的受困人士,相信可提高拯救效率。最後,消防處正在上水物色地方,斥資300萬元建造坍塌搜救訓練場,預計明年投入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