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泰拳師徒 感悟人生之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袁育光(左)與楊建威兩師徒在習泰拳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近年不少健身中心都提供Thai Aerobic(泰拳健康舞),加上幾年前電影《拳霸》中主角Tony Jaa的英姿,掀起一股泰拳熱,早前香港搏擊會舉辦了第6屆搏擊會Fight Cup,讓大眾一睹泰拳的刺激。搏擊會創辦人袁育光師傅表示,現時多了年輕人學泰拳,尤其是女性。

 他說當初接觸拳腳功夫,全因李小龍掀起的功夫熱潮,先後學過跆拳道、合氣道等不同功夫,最後他選擇修練泰拳,因為喜歡泰拳夠直接。「沒有特定的套路招式,拳、腳、肘、膝都用得上。」

 練泰拳除了着重技巧,亦講究體能,因興趣而學泰拳的袁師傅,在泰拳的體能操練上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覺得沒操練過、沒痛過,就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艱苦讓我知道自己的存在。有時候我沒做運動,便覺得渾身不舒服。我每天都抽時間做運動,跑步也好,行山也好。旁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悶,日日都是做那些動作,但我反而很享受。一世人一個目標,我絕不放棄,這是我的性格。」在修練泰拳中學懂了做人處事,「專注力和耐力都提高了,跟未學之前有很大分別。當決定要做一件事,我不會放棄,遇上大事時也不會方寸大亂,正如在擂台上無論有多痛苦,也要堅持着,想着如何去應付,心裡不能亂。」

 泰拳在香港發展經過多番起跌,袁師傅說全盛時期是1982至86年,不過那時候被標籤為黑社會,無法發展,到了92至94年,又因部分拳館作招收門生用途而被禁,直至02年才有好轉。「香港泰拳理事會成立,接受政府監管和資助,令情況好轉,開始多了年青人玩,加上練泰拳減磅消脂很有效,不少健身中心引入,並將之簡化,這也是多了女性學泰拳的原因。」

教拳更教做人

 對於一些好勇鬥狠的年輕人,哪怕是誤入歧途的,袁師傅對他們不感絕望:「這班年輕人是有得救的。」尤其是在04年泰拳成為亞室運項目後,曾帶領香港代表隊參賽的袁師傅說,有了這渠道,他們能在這方面發展。他透過平日操練和勸導,向徒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你要出名嘛,不要在黑道出名,在運動界出名吧,他們自然會懂得選擇。以往的確曾有黑道中人叫我訓練一個新手,在操練過程中,那年青人明白到原來有不少平日身穿西裝上班的男女學員都挺能打的,反而變得比以前內斂,不再隨便在街上動手。在操練期間,我亦不斷勸導他,後來脫離社團,在運動界發展。」

 雖然曾帶代表隊出國參賽,袁師傅說並不是為了比賽才操練。「我訓練他們不是為了要比賽,而是鍛煉他們的性格,明白自己的價值。曾有社工帶同一些邊緣青少年來學泰拳,他們剛來學的時候態度散漫,眼見其他男女徒弟拳腳很快,體能又好,便開始驚。他們學了一段時間,開始心雄,參加館裡舉行的定期比賽,被人打至喘不過氣,便知道天外有天,不再隨便撩事鬥非。」有了這些經驗,令他近年覺得在教泰拳時增添了一份使命感,「希望教好他們,你想想,再過多十年後,他們就是這個社會的話事人,日後會怎樣呢?所以我現在能教得好一個,就盡力教。」

新人有路晉級

 今年19歲的徒弟楊建威,已習泰拳超過2年,直言這運動十分刺激,從中得到樂趣使他繼續學泰拳,儘管一同跟他來的同學早已放棄。他認同學泰拳對他甚有幫助。「讀書比以前專心,不再懶散,在操練期間鍛煉鬥志和提升EQ,現在即使做其他運動,如打籃球,也不易氣喘。」他坦言初學時父母十分擔心,現在已慢慢改觀。「看見我有進步,又肯專心學習一件事,與以前有很大分別,以前學踢足球,上一兩課就不再繼續學。」

 面對嚴謹的操練,他不諱言曾想過放棄,尤其是在比賽前的密集操練。「但我不想輸給別人看,又不想辜負師父和師兄妹對我的期望,所以繼續堅持。」他從中對泰拳亦有一番深切體會。「身體協調很重要,打泰拳不是用盲力,要思考怎樣去打的,出拳出腳都不是亂來的,發現這項運動的深度。」打算投身運動界發展的他,正積極參加泰拳比賽,從中吸取經驗以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希望贏得金腰帶,再代表香港出賽。」

相關新聞
拳打腳踢 滑行騰空 另類運動尋無限樂趣 (2010-02-20) (圖)
泰拳師徒 感悟人生之道 (2010-02-20) (圖)
極限運動 力求超越自己 (2010-02-20) (圖)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四) (2010-02-18) (圖)
應為者盡心為之 閻惠昌 (2010-02-18) (圖)
我影所以我存在 楊德銘 (2010-02-18) (圖)
下期預告: (2010-02-18)
拾遺補闕 修器傳情 重構人‧器關係 (2010-02-13) (圖)
銅鼓 (2010-02-13) (圖)
內外套杯 (2010-02-13) (圖)
舊毛刷 (2010-02-13) (圖)
完與缺 (2010-02-13) (圖)
餵壺 (2010-02-13) (圖)
形態變化 (2010-02-13) (圖)
修補破玩具 (2010-02-13) (圖)
展示研究的手造書 (2010-02-13) (圖)
拾遺.補闕——實用器物研究 (2010-02-13)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三) (2010-02-11) (圖)
助人助己不言休 陳達文 (2010-02-11) (圖)
走遍世界悟人生 項明生 (2010-02-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