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我影所以我存在 楊德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攝:梁祖彝

 先向讀者坦白,筆者早因私事而認識楊德銘(Paul),但今次則因公事而約他訪問。說真的,在想到要找一個新聞攝影界別的代表時,筆者並不想找那些「神檯級」的攝記,他們固然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但找楊德銘,是要從一個久歷世途,但心中的火沒有被吹熄,自己仍不斷想辦法突破向前走的人,而另一個原因,就是筆者跟楊德銘年紀相若,加上大家都是同行,他面對的,多少也是筆者面對的,當然筆者的「修為」與他是差之千里。大家可不要輕看楊德銘,他可是香港攝影記者協會07至09年度主席,以及09至00年度副主席,論江湖地位,一點也不會給比下去。

 筆者喜歡楊德銘這個人,因為他努力,而且知道自己想要甚麼,這兩點筆者就缺乏了—他不但是財經雜誌的攝影記者,還是中大新聞傳播學院新聞攝影兼任講師、珠海書院新聞傳播學系新聞攝影兼任講師、Frozenfire藝術團體成員、柒菲成員等,而筆者有幸跟他同是柒菲的成員,自資推出一本以新聞攝影為主題的免費刊物《與XX不符》,最近還跟其他人推出了另一本攝影雜誌《麻雀》。筆者約楊德銘時,並沒有擔心他有沒有時間,反而是還可以問他甚麼。

有放棄也有堅持

 楊德銘讀新聞出身,但他沒有選擇做文字記者,反而是攝記,而且一做便做了10年,從沒有間斷。「期間也想過放棄,尤其在頭兩三年,一來人工低,二來得不到其他人的認同,家人及朋友都勸我轉行,不知為甚麼香港人會將攝記等同於狗仔隊偷拍,可能是因為近年報刊給人的印象是如此,但我同樣是跑新聞,不過其他人用文字寫一篇報道出來,而我就用相片而已。」他笑說,幸好後來加了人工及轉過其他公司,情況有所改善。

 他堅持做攝記,也許真的是性格使然。「攝記其實很配合我的性格,可以向後踏一步似的,有一種抽離感,我可以利用鏡頭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倒過來也可以用相片表達自己的想法。」簡單來說,對於一件事,楊德銘會利用鏡頭記錄,但在記錄之餘,他又會將自己的思想、信息等,透過構圖、角度等表達出來,就是在這種解釋與被解釋之間遊走,所以他覺得做攝記在某程度上反而比文字記者更有空間。

 「影相更能使我冷靜平服。」

思考要拍甚麼

 令筆者佩服他,除了因為他明白攝影,做攝影,更會教攝影,因為很多人即使從事某個行業很多年,都不知自己為了甚麼而幹,更何況去教其他人如何幹。楊德銘解釋,他的中大老師可能見他曾拿過一些攝記協會的新聞攝影獎項,所以在04年時叫他回母校幫手。

 「我現在除了在中大,也在珠海書院教書,學生很多都是80後,甚至90後,中大的學生就比較思想型,新聞觸覺會好些,但技術就差一點,以為新聞攝影是比較悶及嚴肅的,而珠海的學生雖然對攝影沒有甚麼認識,但比較活潑,想法也比較個人化。」

 他說除了教新聞攝影的基本知識及技巧,還會向學生展示外國攝影大師的作品。「我希望他們明白新聞攝影的可能性及多樣性,因為很多時大家都會被新聞攝影的框框局限着,而我希望擴闊學生的視野,令他們去思考新聞攝影。」

 「我更希望可以訓練他們成為攝影作家,能夠透過相片去寫故事。」對於楊德銘,相片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個平台,你可以在上面跑步,也可以散步,更可以甚麼也不做,但你要明白自己在做甚麼。

攝記究竟是甚麼

 楊德銘從02年至07年,每年都贏得攝記協的新聞攝影獎項,但「風光背後」,工作也同樣充滿了問題,甚至令他再三反思攝記的工作。「早前曾發生過一件事,在選擇封面相時,我認為這一張好,但上司們不但不認同,反而跟我說:要跟讀者的意見學習,不可以只聽你專業的意見。」原來,到頭來還是被市場牽着鼻子走,而不是做到領先人前,而且攝記的地位竟然不被同行所認同。

 「對於攝記的地位及一般人對我們的認識,我也覺得是很低的,但這是不是我們太不會推廣自己,又或是攝記普遍都比較抽離,只會『自己做自己事』,這都有待查證。」

 不過,楊德銘說自己可能會到外國進修。「我可能會去英國,還是讀藝術攝影有關的科目,但之後或者不會再做傳媒了,應該會轉做freelance工作,能有收入,也有時間創作,有行家能在外國成功發展,開了自己的studio。」對於楊德銘的決定,筆者也能明白,喜歡攝影,不代表要做攝記,天下之大,還有很多個可能性,相機也不過是工具而已。

 楊德銘會影,會寫,也會想,是很難得的。在認識的芸芸攝記中,會攝影的大有人在,但會思考的不見得很多。筆者喜歡楊德銘,或者反而是他內斂的性格—他曾說自己很簡單,希望出書及搞展覽,讓更多人以新的攝影角度來反省自身的處境……能成為他的學生,多少也是一種福份。

相關新聞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四) (2010-02-18) (圖)
應為者盡心為之 閻惠昌 (2010-02-18) (圖)
我影所以我存在 楊德銘 (2010-02-18) (圖)
下期預告: (2010-02-18)
拾遺補闕 修器傳情 重構人‧器關係 (2010-02-13) (圖)
銅鼓 (2010-02-13) (圖)
內外套杯 (2010-02-13) (圖)
舊毛刷 (2010-02-13) (圖)
完與缺 (2010-02-13) (圖)
餵壺 (2010-02-13) (圖)
形態變化 (2010-02-13) (圖)
修補破玩具 (2010-02-13) (圖)
展示研究的手造書 (2010-02-13) (圖)
拾遺.補闕——實用器物研究 (2010-02-13)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三) (2010-02-11) (圖)
助人助己不言休 陳達文 (2010-02-11) (圖)
走遍世界悟人生 項明生 (2010-02-11) (圖)
下期預告: (2010-02-11)
缺陷非障礙 藝術路上同樣發光發熱 (2010-02-06) (圖)
精神病康復者投身藝術 (2010-02-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