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應為者盡心為之 閻惠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攝:吳綺雯

 第二期的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中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主席陳瑞端教授,當中介紹了他們曾跟香港中樂團合辦「詩.樂.畫」音樂會—香港中樂團請來男中低音歌唱家程路禹擔任朗誦、設計師靳埭強即場作水墨畫、譚寶碩奏演笛簫,加上樂團演奏家陸雲霞作二胡獨奏,當然是在樂團指揮閻惠昌的帶領下,以詩入樂,以樂畫情。因此,今期特別訪問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樂團指揮究竟應該如何的呢?是不是夠惡就可「鎮住」一班樂手?

 周光蓁於《亞洲周刊》中這樣說:「香港中樂團上周末獲邀到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兩場中國大陸、香港管弦作品,引起不一般的喝采聲,真正做到與民同樂之餘,亦不折不扣成為香港海內外的文化大使。」筆者也曾看過一篇文章,分析香港中樂團取得好成績的原因,其一是公司化令樂團的自主權增大;其二是樂團有專業穩定的領導班子,閻惠昌全心投入樂團的建設,令樂團大展拳腳,為香港爭光。

工作從來不怕多

 訪問當日,中樂團的樂師正要為2月28日「樂旅中國IV之情繫元宵夜音樂會」排練。等待期間,筆者再翻看閻惠昌的資料——1997年6月出任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2003年改為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近年又擔任多間音樂院校特聘教授,04年獲港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去年還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為榮譽院士。工作日多,責任日大,很難想像閻惠昌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及精力。

 「我很忙,但作為指揮,我倒覺得更應該到不同地方去交流,是做教授也好,是去表演也好,看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都可以有吸收新事物的機會,刺激我繼續創新。」

 現正舉行的「香港2010作曲家節」是今個樂季特設的節目,而音樂發展的環節包含了演奏者、作曲家、觀眾、樂評和樂器改革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或者誠如閻惠昌所言,沒有作曲家的創作,再好的樂團都不過是缺水缺糧的身體,撐不了多久便會枯掉,所以他如此重視新創作。

 「我在外國開會或表演時,心還是未能完全放下,都不會關電話,因為同事可能會隨時跟我聯絡,商討其他表演的事宜。況且樂團還有很多同事一同工作。」不過,筆者看到中樂團未來的表演簡介,已列出不少於15場表演,好像樂旅中國IV、杏花天影、赤壁.陳能濟、中樂嘉年華、香江華采、氣韻樂揚……排得密麻麻,令人不得不更佩服閻惠昌和中樂團。

 「樂團不只有我一個指揮,還有駐團指揮周熙杰,而且有些音樂會會邀請一些有分量的指揮家合作。加上,我們的樂師都訓練有素,我不擔心會因為表演過多,而影響質素的問題。」

不做不知結果

 單在09年,中樂團獲得了第6屆全國金唱片獎的四大獎項,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華夏之根」大型民族交響樂及獲邀為北京大劇院「中國民族音樂百場巡禮」系列音樂會演出;9月應邀參加比利時具有四十年歷史的布魯塞爾國際音樂節;10月在紐約卡內荃音樂廳辦音樂會;和西安音樂學院聯合開設「中樂樂隊學院」在香港舉辦胡琴節……

 「香港中樂團其實是個集演出、推廣、教育及研究的團體。」閻惠昌表示樂團要全方位發展,除了演出,還認為自己應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研發環保胡琴系列,以環保的PET聚酯薄膜人造皮代替蟒蛇皮,改革胡琴,以及低言胡琴研發有了實質性的突破,而且取得成績。

 「我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但我會衡量每件事的成效,可以為樂團帶來甚麼益處。有時我會想成效是未知之數,你可能出席某個會議,認識了某人,他或者會資助樂團。很多事情,你不做,是不會知道結果的。」

創新才會贏

 「香港人的水準已很高,很會選擇,以前或者只懂選擇大師級演奏家,又或會選演奏著名樂曲,但現在不同了,很多人都想聽到不同的東西,他們想有更多的選擇,包容性也提高了,所以我才不斷強調創新,新的樂曲,或跟世界各地不同的精英合作,火花更多,吸引力更大。」閻惠昌更忽然問同事「情繫元宵夜」音樂會的銷情,「已經有7、8成,很好啊。」

 就好像為慶祝香港中樂團成立30周年而策劃的「香江華采」計劃,當中就包括了作曲工作坊、委約新作等活動,樂團邀請了20位香港作曲家以香港18區為題材,創作了多首呈現各區特色與風貌的作品,而音樂會將在4、5月舉行。這次是戶外音樂會,以維港為背景,必能帶給大家全新的體驗。閻惠昌說,有些樂曲其實曾演奏過,只有一兩首樂曲還未收到,所以很有信心。

 訪問結束前,筆者問他還有甚麼不滿足。「我常想抽時間學會話及書法,但到現在還是未成功。」筆者再佩服多三分。

相關新聞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四) (2010-02-18) (圖)
應為者盡心為之 閻惠昌 (2010-02-18) (圖)
我影所以我存在 楊德銘 (2010-02-18) (圖)
下期預告: (2010-02-18)
拾遺補闕 修器傳情 重構人•器關係 (2010-02-13) (圖)
銅鼓 (2010-02-13) (圖)
內外套杯 (2010-02-13) (圖)
舊毛刷 (2010-02-13) (圖)
完與缺 (2010-02-13) (圖)
餵壺 (2010-02-13) (圖)
形態變化 (2010-02-13) (圖)
修補破玩具 (2010-02-13) (圖)
展示研究的手造書 (2010-02-13) (圖)
拾遺.補闕——實用器物研究 (2010-02-13)
名人.談生活.看生命系列(三) (2010-02-11) (圖)
助人助己不言休 陳達文 (2010-02-11) (圖)
走遍世界悟人生 項明生 (2010-02-11) (圖)
下期預告: (2010-02-11)
缺陷非障礙 藝術路上同樣發光發熱 (2010-02-06) (圖)
精神病康復者投身藝術 (2010-02-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