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實用瓷器外形的改變,包括軍持(上右)和芥末壺(上左)。刮鬚用的瓷盤(下圖左)。
身為坪洲超記瓷器廠合夥人的李綺薇因她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個外銷瓷器樣板—像西式咖啡杯的蠟燭座,已令她有所啟發,留意到各地文化和生活習慣差異,影響到器物的形態和功用,李綺薇的五件瓷器正正展示了器物的形態變化,如她在文章所說:「一直以中國人生活為藍本的器具,注定無法滿足不同國家人民的所需。為了迎合不同文化上生活的需求,實用瓷器的樣式亦產生了必然的變化,『訂製瓷器』也應運而生。」
場裡展示了由傳統的茶壺(上圖中),到最早外銷至伊斯蘭時形態已有不同的變化——伊斯蘭淨手器具軍持:「杯咀較長而且沒有杯耳」(上圖右),而歐洲向中國訂造的瓷器則外形像是沒有壺咀的芥末壺(上圖左),「要得知一件器物的形態有沒有缺失,其實是應該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看。」她在場亦舉了另一展品刮鬍子的瓷盤(下圖左)作例子,「當初外國人來到中國,看到人們所用的瓷碟,發覺若然割去一個『U』形,正好與脖子對上,適合刮鬍之用。這也說明了物件轉變的形態,穿越了時間和地域界域,遊走全世界。」正因文化和生活上的差異,器物的功用與形態也隨之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