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在粵港兩地合作框架協議中,環保是首要的課題。兩地合作將會擴大清潔生產夥伴計劃,減少污染物排放,達致節能效果,並會探討跨境合作推動循環再造工業。有香港環保團體深表支持,並認為應放寬申請清潔生產夥伴計劃的門檻,期望兩地在協議下可透過互動帶來良性競爭,及早制訂和落實多項環保措施。
兩地多年來就環保議題合作無間,除在珠三角設立聯網監測空氣污染趨勢外,香港立法會早年已批出9,300萬元資助在珠三角地區內的港商引入節能設施及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涉及紡織漂染、紙品製造、傢具製造、食品製造、非金屬礦產製品、化學產品製造、印刷及金屬製品等8大行業,至去年底已批出435宗申請。
冀港府降助資申請門檻
對於協議中提出擴大清潔生產夥伴計劃,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項目商業參與總策劃何美娟(見圖)深表歡迎,並期望放寬門檻讓更多港商可申請資助減少污染。她稱,港商現時可獲資助引入新技術作示範項目,但港府只會批准核心技術的申請,其他配套技術則不被視作示範項目而不獲資助,使有意參與計劃的港商卻步。
港府自推出計劃以來,何美娟發現港商多參與短期和效益高的項目,例如更換慳電膽和節能光管的燈具,主要是因為技術已成熟、投資金額不高、回本期亦可於1至2年完成,但對於要3至4年才可收回成本的減排項目,則參與意願不大。她稱,港府應設法鼓勵廠商引入更多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如何提高誘因。
珠三角7萬港企受惠者寡
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見圖)表示,歡迎協議中提及兩地環保合作範疇,期望能放寬清潔生產夥伴計劃的門檻,使項目更具效益。他稱,現時在珠三角的港商多達7萬家,若未能放寬門檻容許更多申請,單以現時的計劃每年吸引數百宗申請,難以有效改善環境,港府應檢討有關計劃的細節,再改進及擴大計劃。
劉祉鋒表示,協議中多項建議尚屬框架階段,其中區域性可再生能源發展策略,以至跨境合作的循環工業,現階段都未有具體細節及目標,期望兩地政府盡早磋商,訂下具體措施。不過,他認為今次協議因涉及兩地政策,兩地政府商討合作的互動,將會帶來良性競爭,有關政策和措施有望短期內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