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黎偉成參加環島行比賽奪得第二,圖為其衝線一刻。
不少著名的證券分析師,以前都是新聞從業員,黎偉成就是其中一個。每日在電視上看到他不單為股民分析每隻股票的詳細資料及預測股價走勢,連國際時局與中央政策也說得頭頭是道,這與他在新聞界打滾多年不無關係。出身自大公報的黎Sir說,「在港英年代做左派機構,是一項負資產,現在變成寶貴資產。」
做新聞行業就像吸毒
在70年代初,黎Sir在喇沙中學畢業,當年畢業生就算無力升讀大學,一般都會投考公務員,或到大公司工作,輕易晉身社會的精英階層。但他卻選擇到左派的大公報工作,「當時好熱血,積極參加學運,反抗殖民地管治,希望貢獻民族,從小偶像就是國父孫中山,所以即使被當時主流社會邊緣化,也在所不惜。」
72年入行的黎偉成,自言投入新聞行業後就像吸毒一樣不能抽身,期間一直都沒想過轉行。72年至79年,他在外事部工作,負責所有與英文有關的新聞,前英國首相希斯、戴卓爾夫人、前菲總統馬可斯都見過,漸漸工作就有種「每日如是」的感覺。
那時候,一個前輩提點他,做人做事要像「海」一樣,既有深度、又要有廣度,同時善於變化。
評論經濟可暢所欲言
做了7年外事和港聞,他認為是時候要轉變一下環境,擴闊自己領域,適逢大公報開辦經濟版,便申請調職,就是當年這個決定,令今日大家可以在財經節目看到他的身影。
他認為,評論政治總是綁手綁腳,但評論經濟問題則可暢所欲言,這是他覺得最重要的。在經濟版工作,是他人生一次重要的轉變,令他往後的新聞報道無論廣度、深度都有所增加,「以前跟銀行新聞,由於銀行與各行各業都有關,間接令我了解各行業的商業模式和營運,對分析股票的基本因素很有幫助。」
95年由於家人移民,加上當時他眼見直屬老闆兼社長的曾德成只是大他兩歲,當時擔任編輯主任的黎Sir知道要再升職已經很難,故順便離開香港到加拿大生活,惟最後覺「太閒、太悶」才回流。
加國回流「從新起步」
「回港後曾在明報做了一陣子,估不到離開新聞界只是3年,報業變化已經那麼大,自己已跟不上,曾經因為這樣而感鬱悶。」剛巧99年亨達創立研究部,他毅然轉行到該公司做開荒牛,展開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從新起步」。
由文化人轉往名利場工作,加上沒有證券的專業知識,黎Sir笑說:「初時好難捱,很不習慣」,唯有從頭學起,由市場外行人變成金融專家。事實上,在95年到加拿大時,他已經可以退休,單是其存款利息已夠養活一家,「但我年紀不大,當然想繼續做下去,大丈夫要自強不息。」
至06年,成為金融專家的他回歸傳媒,到now電視工作特別如魚得水,「在港英年代做左派機構,是一項負資產,現在變成寶貴資產。」正因為熟悉國情國策,令他的股票分析較其他分析員更像「政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