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南祿新著《大城論》
陳南祿兄送來了他的一本新書《大城論》(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用英文寫成。這書是他總結三十多年來從事航空業營運規律的嘔心瀝血巨著。主題中心就是說明一個大城市的盛衰同交通基礎建設的聯動性的規律。這書提到十七世紀馬六甲、果阿、澳門的盛衰的經過,也提一千多年前的長安,二千多年前的羅馬,都是位於交通要塞。但是交通線路和交通手段改變了之後,有一些偉大的城市沒落了。另一競爭對手的急速冒起,也使得大城市急劇地衰落。新加坡冒升,馬六甲就沉下去。香港冒升,澳門的航運地位也褪色了。
本書的開首就講董建華的紐倫港構想,之後提到曾蔭權的經營路向,強調了建立航空業樞紐中心的重要性,強調了本土航空公司對本地經濟的重大作用,此書頗有張力。書中以實例舉證,本地的航空公司一定會配合大城競爭,大力經營貨運、物流、航空飲食、地勤服務、飛機維修,集中在本地人運作,一般都僱用兩萬多工作人員。而外國航空公司,只會在香港聘請一百多人。當遇到了香港經濟的低潮,外航會立即減少航班和航線,香港的經濟會雪上加霜。但本地的航空公司則會在低潮之中想盡辦法爭取新客源,繁榮香港的經濟。沙士疫期,國泰便全力推行「同心為香港」活動,與其他行業一起搞旺香港。
建立一個強大的航空網,讓更多的乘客群,通過方便的轉駁服務,快捷地到達目的地,是航空公司競爭的焦點。在航空競爭激烈的今天,更加要積極建立新的航空網絡,更密的航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香港的出路在與內地建立更多的民航接駁,以內地作為航空腹地,吸引更多內地乘客客源,特區政府的角色是宣傳本土航空公司、加強航空樞紐的基建、提高遊客訪港的興趣。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威尼斯、果阿、倫敦、紐約等偉大城市崛起的原因,也談到了其競爭對手的情況,從歷史角度和橫向的角度都有細緻的論述。本書特別提到了英國怎樣積極地策劃航空業未來的發展,怎樣降低成本,怎樣提高競爭能力。英國孤懸歐洲大陸一隅,但沒有邊緣化,關鍵在其對於航空工業的策劃,建立航空樞紐地位。相反,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雖然位於歐洲的中心位置,也是北約和歐盟總部所在,但缺乏一家網絡強大、足以接載旅客從世界各地前來本土的航空公司。英國的例子說明,航班頻密、航點覆蓋、旅遊業和文化創意服務業都是很關鍵的因素。
本書也研究了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樟宜機場、杜拜機場、首爾機場、東京機場的經營策略和特色。也分析航空公司採用不同機型時代的經營模式、燃油成本,空中貨運對航空公司保持穩定的盈利增長的重要性。這本書也談到了中國航空業、機場、乘客增長的長遠趨勢,隨着亞洲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泰航空公司的五小時經濟圈的飛行發展計劃,前景相當秀麗。
陳南祿寫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他從事航空業生涯中最悠閒的時候,所以,他能拋開行政總裁的忙碌生活,像學者一樣專注於論文式寫作。這一種寫作方式,同以前的散文集的風貌完全不一樣。筆者認為,這一本《大城論》還應該有下集。
香港這個大城怎樣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地區經濟體系崛起中脫胎換骨,迎接全新的經營模式時代,科技也使高速鐵路磁浮鐵路帶來更多客流,一小時航程的飛機已經沒有太多的競爭能力了,作為一個航空樞紐,今後需要怎樣注入新元素去增加自己的活力?董建華的紐倫港模式方向正確,但缺乏細緻的可操作性方案,成敗在於細節。董建華被人談論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缺乏細節貫徹方案的問題。時間的局限,也是一個行政長官難酬大志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倫敦和周邊地區沒有邊界,可以高效率地吸納周邊地區的人才、資金、物流、客流。現在曾蔭權遇到了這個黃金機會,可以把香港的邊界變成最有效率、最低管理成本、時間成本、最佳跨境交通、最便宜信息流的邊界,把香港打造為亞洲地區的文化創意、教育、科研教育、醫療、金融服務的中心,在新的產業的推動下,在新邊界高科技管理之下,香港作為航空樞紐中心的黃金元素就更加多了。這是寫書的最豐富材料。我很期待看到這本下集。但看到陳兄轉職的新聞後,我的期望可能增加了一些懸疑性。 ■文: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