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仁大調查顯示,4成大學生曾萌生自殺念頭,情況令人憂慮,故希望能加強預防工作,強化學生心理健康,以防止問題惡化。 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樹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近年不時出現,大好青年放棄生命令人惋惜,而他們未能妥善處理壓力,更隨時成為自殺問題的「計時炸彈」。一項調查顯示,本港有近6成大學生認為自己遇到很大壓力,而學業、人際關係及金錢最令他們困擾。不過,不少人偏偏拒絕求助,而以不同的方式逃避或麻醉自己,整體有達4成人曾想過自殺,令人震驚。輔導心理學專家指,雖然萌生自殺念頭不代表會付諸行動,但4成的高比率肯定是一個警號,社會有需要加強生命教育等預防工作,及早介入防止問題惡化。 ■本報記者 任智鵬
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本月上旬以網上問卷的形式成功訪問了342名來自8間大學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壓力情況及處理方法。結果發現,有58%人直言壓力很大,有超過76%人指情緒因學業而受困擾,2/3人擔心人際關係。另外,金錢、升學就業、家庭及愛情,均影響超過一半大學生的情緒,是其主要壓力來源。
雖然面對壓力及情緒困擾,但有多達3成受訪者並不願意尋求協助,只會自己解決;求助時亦只得約14%人會找較專業的老師或社工,遠較只向朋友(89%)及家人(40%)的比率低。而正因如此,即使有尋求別人幫助的大學生,當中3成人亦坦言困擾的事情沒有得到解決或紓緩,最後更有4成人承認,曾經想過結束自己生命。
新興減壓模式:網上分享
至於減壓方法,有一半大學生會選擇不同的體育、藝術、悠閒活動,或與別人傾訴及自我調節,14%人藉獨處、睡覺等逃避壓力,亦有13%人透過購物、豪飲豪食等麻醉自己。值得留意的是,在互聯網發達下,有6%大學生經常在討論區與網友分享來減壓,成為新興減壓模式。其他減壓方法則包括多媒體娛樂(12%)及情緒發洩(5%)。
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高級講師彭蘭施分析指,全港有達4成大學生曾想過自殺,比率與台灣、美國的同類型調查相若,絕不能忽視。雖然想過自殺不是必然引起自殺行為,但兩者有一定關連,社會需要及早關注有關警號,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以預防自殺悲劇出現。
憂被當黐線 怕見心理專家
她表示,亞洲地區學生着重學業成績,文化上又對求助相對保守,壓力及情緒較難排解,「有近3成人壓力下只會逃避及麻醉自己,見心理專家又會被標籤成精神病,問題便容易惡化。」
彭蘭施建議,為方便學生求助,大專院校的支援機制應更加透明及便利,而師長朋輩亦需要多加認識與自殺相關的抑鬱及其他徵象,及早辨識有自殺傾向者並助其尋求專業意見,「好多人一聽到別人想過自殺,即會反問『點解咁傻?』,但負面的否定態度其實並無幫助;最重要是先認同他肯開始分享自己的困擾,再慢慢深入了解,鼓勵他去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