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體同學演員、導師、示範演出小演員及演出顧問大合照。
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本港的粵劇活動明顯增加了,而且層面也擴大了,這確是可喜的現象。把粵劇推廣,絕對不是三朝五日的事,而是要有周詳的方案,現在香港教育也在新高中課程中加入了粵劇元素,目的也是於香港學子求學階段中注入粵劇的文化藝術資料,作為他們基本知識的部分,至於成效如何,還要在方案行之有年之後才作檢討。
不過在粵劇界,從事到校推廣粵劇的行動已有多年紀錄,早年由黃肇生、阮兆輝、黎鍵等組成的粵劇之家,正是這個模式推廣粵劇的始創者,時至今天,這一群有心人仍然在百忙中抽空從事推廣粵劇活動,規模更為壯大,影響也相對的增加。日前在高山劇場,有一場學校戲曲教育計劃(四)「粵劇演出培訓課程」聯校結業演出,當日有四間學校曾參與「粵劇戲曲教育計劃」的學生參加演出四個折子戲選段,壓軸則由最有歷史的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演出《寶蓮燈之苦練、救母》,台上台下對演出的關注程度比任何專業團體更高,氣氛活躍。
小演員投入演出
參加演出的同學原來只是學了一個短階段培訓課程,接受「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的基本培訓,包括︰生旦的基本做手、腰腿基本身段、唱功、做功、念功等入門知識,並透過多名導師到校進行指定的講座、示範、甚至安排參觀戲台後台等等作業,參加的各校同學在完成了培訓課程之後,在導師的指導下,要排練一場折子戲作總結,而這天的演出就是由學了一個培訓課程的同學負責演出。演出序幕是由司儀趙葭萱同學講話之後揭開,首先演出的是由佛教慈敬學校演出《雷鳴金鼓戰笳聲之送別》,第二折出場的是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演出《白蛇傳之盜仙草》、第三折出場的是福榮街官立小學演出《寶蓮燈之祝婚》,第四折出場的是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演出《九天玄女之天女于歸》,由於學員人數比戲中角色人數為多,演出的戲份都是採用一角多人扮演模式,導師安排前後演員交接都花了一番心機,小演員投入演出的程度,令人喜悅。
新劍郎 鄧美玲任顧問
據資深班政家、也是這個計劃的策劃人黃肇生指出,是項「學校戲曲教育計劃」,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下已舉辦了四屆,而第五屆也在籌劃之中,參加的學校在去年底已向藝發局報名,而是項計劃,除了安排資深演員做培訓導師,還會請得紅伶做演出顧問,如今次第四屆的導師就有︰陳銘英、馬卓麟、張寶華、關世振、苗丹青、吳祉樂、梁笑微等,演出顧問有紅伶新劍郎和鄧美玲。為參加聯校演出,各學校都派老師及家長陪同,黃肇生說演出時間在下午三時,但後台在早上九時已開始做準備,還有數十件不同行當的小戲服也在早前已做好準備,同時因演出人數多,也要安排足夠的粵劇舞台化妝師,平均每三個小演員一個化妝師,表面上似乎勞師動眾,但令到台上演員演得認真,台下觀眾看得開心。 ■ 文︰岑美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