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呂新榮稱,理大將透過顧問項目、大型合作研究、專利註冊與出售及合組公司等4方面,推動知識轉移,涉及的資金多達1.8億元。本報記者曾慶威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識轉移,雖然至近年才有較廣泛的討論,但前身為工專學院的理工大學,由於強調研究的應用性及與工商業界保持緊密合作,這方面的工作一直較為積極,可說是當中的先驅者。理大副校長呂新榮指,該校早於10年前已建立推動知識及技術轉移的機制,並循顧問項目、大型合作研究、專利註冊與出售及合組公司等4方面發展,以期更有效將大學的尖端知識與社會接軌。而所涉資金亦由10年前約4,500萬元倍增至現今1.8億元,見證了大學知識轉移的發展。
呂新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傳統上大學要進行知識轉移,往往面對不少困難,如被業界認為研究太基礎,與實際脫節,而一些創新發明也經常涉及跨學科的綜合技術,大學學系多以學術範疇劃分,業界未必能找到合適對口單位。
設企業發展院 加強學者業界接觸
理大於是在10年前成立了企業發展院,作為平台加強學者與業界接觸,及設定機制為有意合作的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時間對企業運作非常重要,他們會擔心合作的學者追不上自己工作流程,我們便要做好內部溝通,訂定合約清楚列明甚麼工作需要何時完成,釋除其顧慮。」
另方面,為鼓勵學者認識工商業界需要,理大亦訂定政策,讓進行顧問項目的學者能分享部分費用作為本身的教研經費,以逐步建立知識轉移的文化。
合作豐儉由人 去年涉資近億
呂新榮指,理大將知識轉移的工作歸納成4大方向,校方看重的是對社會發展的全面支持,所以與工商業界的合作亦「豐儉由人」,「以顧問項目為例,若有中小企想大學幫忙研發一些較高科技的小零件,即使只涉及1萬幾千元,我們很樂意去做,當然亦有業界委託做一些較大規模的項目,涉及數百萬元資金。」
上年度,理大共為社會各界進行500多個顧問項目,包括工程、科學、政策研究、企業管理各範疇,涉及近1億元經費,金額較99/00年的3,600多萬元增長近2倍。
申專利推廣開去 影響更深遠
近年香港的創新科技基金、深港或粵港兩地跨境科研基金,都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研發項目。呂新榮表示,基金通常要求企業須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理大與業界的緊密聯繫,讓有關方面發展快速,由10年前1年只進行約10個項目近900萬元經費,至現時40至50個項目約8,000萬元經費,「個別科研項目經費更會超過1,000萬元,規模及對社會貢獻都很大;而且這些項目都以開發新科技為目標,科技含量高,所得成果有機會可寫成學術文章,又可再進而申請專利推廣開去,影響可以更深遠。」
專利方面,理大特設法律專門顧問,協助各學系教研人員檢視及撰寫專利申請,每年成功註冊60至70個專利,當中不少獲業界青睞,洽談不同形式的授權。至於個別有商業前景的科技項目,呂新榮指,理大亦會按既有的審批模式,與企業夥伴研究成立合資公司,校方一般會注入創新技術,換來新公司的股權,實質營運資金則由企業夥伴投放,將新知識與技術轉化成一般市民能應用的產品。
|